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乡贤文化的传统解读与当代价值 | 第17-29页 |
2.1 乡贤文化的历史渊源 | 第17-18页 |
2.1.1 乡贤文化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乡贤文化的特性 | 第17-18页 |
2.2 乡贤文化的思想渊源 | 第18-20页 |
2.2.1 儒家学派的乡贤文化思想 | 第18-19页 |
2.2.2 道家学派的乡贤文化思想 | 第19-20页 |
2.3 乡贤文化的重要载体 | 第20-24页 |
2.3.1 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 | 第20-22页 |
2.3.2 文物遗迹是乡贤文化的遗存 | 第22页 |
2.3.3 民间艺术是乡贤生活的实证 | 第22-24页 |
2.4 乡贤文化的价值体现 | 第24-29页 |
2.4.1 引领文化发展的推广者 | 第24-25页 |
2.4.2 感化教育民众的催化剂 | 第25页 |
2.4.3 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 | 第25-26页 |
2.4.4 带动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乡贤文化的当代诉求 | 第29-34页 |
3.1 乡贤文化的当前现状 | 第29-31页 |
3.1.1 文化载体发展不够均衡 | 第29页 |
3.1.2 特色文化资源保护不足 | 第29-30页 |
3.1.3 乡贤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 第30-31页 |
3.2 乡贤文化的时代机遇 | 第31-34页 |
3.2.1 社会转型为乡贤文化的发展带来现实需要 | 第31页 |
3.2.2 国家重视为乡贤文化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 第31-32页 |
3.2.3 价值观传播为乡贤文化的发展营造有利氛围 | 第32-34页 |
第四章 乡贤文化的培育路径 | 第34-43页 |
4.1 增强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共识 | 第34-35页 |
4.1.1 增设宣传平台,弘扬乡贤文化 | 第34页 |
4.1.2 丰富工作载体,服务文化建设 | 第34-35页 |
4.2 培育文化载体,丰富区域文化 | 第35-36页 |
4.2.1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才素质 | 第35-36页 |
4.2.2 结合网络媒介,提升工艺水平 | 第36页 |
4.2.3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长效机制 | 第36页 |
4.3 联络当代乡贤,凝聚乡亲乡情 | 第36-38页 |
4.3.1 加强乡贤联络,搭建服务平台 | 第36-37页 |
4.3.2 打造乡贤品牌,形成个性名片 | 第37-38页 |
4.4 寻找乡贤代表,实现“最美梦想” | 第38-39页 |
4.4.1“一代鸿儒”实现最美乡村教育梦 | 第38页 |
4.4.2“小草皇后”实现最美乡村环保梦 | 第38-39页 |
4.4.3“绣花才女”实现最美乡村发展梦 | 第39页 |
4.5 加大自治力度,共建文明乡村 | 第39-43页 |
4.5.1 强化保障,推动乡贤参与现代乡村治理 | 第39-40页 |
4.5.2 关于在郴州乡村成立乡贤社会组织的SWOT分析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