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黑龙江北部大豆育成品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关联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0-28页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大豆概述及栽培区划第11页
    1.3 东北大豆熟期组的划分研究第11-12页
    1.4 国内外大豆育种研究概况第12-15页
        1.4.1 国外大豆育种研究概况第12-14页
        1.4.2 国内大豆育种研究概况第14-15页
    1.5 东北春大豆育种研究概况第15-20页
        1.5.1 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第17-19页
        1.5.2 东北春大豆栽培模式的研究第19-20页
    1.6 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状况第20-21页
    1.7 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第21-23页
        1.7.1 株高性状的遗传研究第22页
        1.7.2 百粒重性状的遗传研究第22-23页
        1.7.3 主茎节数性状的遗传研究第23页
        1.7.4 主茎荚数性状的遗传研究第23页
    1.8 分子标记的发展第23-25页
        1.8.1 基于DNA-DNA杂交的分子标记第24页
        1.8.2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第24页
        1.8.3 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的分子标记第24-25页
        1.8.4 基于单个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技术第25页
        1.8.5 基于基因组测序开发的SV标记第25页
    1.9 关联分析第25-28页
        1.9.1 关联分析方法的优点第25-26页
        1.9.2 关联分析方法在大豆中的应用第26-28页
第二章 材料方法第28-32页
    2.1 试验材料第28页
    2.2 试验设计第28页
    2.3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及室内考种第28-29页
    2.4 分子标记第29页
    2.5 方差分析第29页
    2.6 农艺性状分析第29页
    2.7 群体结构分析第29-30页
    2.8 关联分析第30-32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2-48页
    3.1 材料分析第32-36页
    3.2 方差分析第36-38页
    3.3 东北240个育成品种五个表型性状的分析第38-42页
    3.4 东北240个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第42-44页
        3.4.1 K值的确定第42-44页
    3.5 关联分析结果第44-48页
第四章 全文讨论、结论第48-50页
    4.1 全文讨论第48-49页
        4.1.1 表型数据结果的评价第48页
        4.1.2 群体结构分析的必要性第48页
        4.1.3 关联分析结果的评价第48页
        4.1.4 SV标记类型对结果的影响第48页
        4.1.5 本文的创新点第48-49页
    4.2 全文结论第49-50页
        4.2.1 东北大豆育成品种的表型分析第49页
        4.2.2 群体结构的确定第49页
        4.2.3 关联分析结果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岩藻糖基转移酶家族基因(FucT)的发掘和FucT4功能初步分析
下一篇:转WYMV-Nib8基因抗病毒小麦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