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绪论 | 第10-3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理论探讨 | 第11-20页 |
一、物与物质文化 | 第11-14页 |
二、博物馆人类学 | 第14-16页 |
三、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博物馆 | 第16-19页 |
四、族群理论与族群认同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相关研究动态 | 第20-27页 |
一、民族文物的含义与特征 | 第23-24页 |
二、民族文物的博物馆化 | 第24-26页 |
三、民族文物与民族博物馆 | 第26-27页 |
第四节 田野点简介 | 第27-29页 |
第五节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第29-35页 |
一、论文框架 | 第29-3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31-35页 |
第一章 民族文物:概念、主体与认识 | 第35-49页 |
第一节 学科视角下的民族文物 | 第35-40页 |
一、民族文物的概念 | 第35-36页 |
二、不同学者对民族文物的解读 | 第36-40页 |
三、民族文物的多样性与情境性 | 第40页 |
第二节 政治权力下的民族文物 | 第40-42页 |
一、全国性法规对民族文物的表述 | 第40-41页 |
二、地方性法规对民族文物的表述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博物馆主体“制造”认定标准 | 第42-45页 |
一、宏观视角下的分类标准 | 第43-44页 |
二、微观的认定标准 | 第44-45页 |
第四节 解构民族文物:真理OR谬误 | 第45-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二章 民族文物的历史:民族标本-民族文物-文化遗产 | 第49-76页 |
第一节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民族标本时期 | 第49-58页 |
一、应运而生的研究机构 | 第50-52页 |
二、大陆民族标本的搜集和整理 | 第52-56页 |
三、台湾原住民物品的搜集与整理 | 第56-58页 |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民族文物时期 | 第58-68页 |
一、专有名词的出现 | 第58-60页 |
二、民族文物工作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60-66页 |
三、国家秩序建构下的民族文物工作成果 | 第66-68页 |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族文物的遗产化时期 | 第68-72页 |
第四节 称谓的置换:民族标本-民族文物-民族文物的遗产化 | 第72-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三章 民族文物实践:民族文物-博物馆模式 | 第76-99页 |
第一节 “华夏边缘”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 | 第77-81页 |
一、美式人类学话语下的人类博物馆 | 第77-78页 |
二、民族标本的空间迁徙:人类学家的能动性 | 第78-81页 |
第二节 “族群认同”视域下的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 第81-86页 |
一、少数民族传统下“民族自觉” | 第81-84页 |
二、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延续 | 第84-86页 |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的学术转向: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 | 第86-92页 |
一、院系调整后的“北重南轻” | 第86-88页 |
二、民族文物室:理论与实践 | 第88-92页 |
第四节 另辟蹊径——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 | 第92-97页 |
一、“白手起家”: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 第93-95页 |
二、新模式下的共赢与挑战 | 第95-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四章 博物馆语境中的“物”、知识、话语分析 | 第99-143页 |
第一节 征集与收藏:民族文物的博物馆化 | 第99-112页 |
一、民族文物的来源 | 第100-104页 |
二、民族文物的征集 | 第104-108页 |
三、空白的填充:从未停止的征集 | 第108-110页 |
四、藏品的分类及特点 | 第110-112页 |
第二节 民族文物的展示/展览 | 第112-119页 |
一、展示:秩序与意义的艺术 | 第112-114页 |
二、博物馆外的民族文物展览 | 第114-115页 |
三、博物馆内的展示秩序 | 第115-119页 |
第三节 民族文物:结构与意义的重建 | 第119-133页 |
一、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 第123-124页 |
二、南方民族服饰文化厅 | 第124-126页 |
三、生活文化厅 | 第126-128页 |
四、宗教文化厅 | 第128-131页 |
五、台湾少数民族文物展厅 | 第131-133页 |
第四节 民族文物再书写:博物馆民族志 | 第133-142页 |
一、博物馆修辞学 | 第133-135页 |
二、博物馆人类学对民族文物的书写 | 第135-138页 |
三、民族文物背后的知识话语 | 第138-140页 |
四、民族文物的政治学 | 第140-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五章 民族文物新实践:民族文物的遗产化 | 第143-158页 |
第一节现代性情景下的话语转向 | 第143-149页 |
一、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历史 | 第144-145页 |
二、人类学整体观的新挑战 | 第145-147页 |
三、博弈:非物质文化与博物馆的困境 | 第147-149页 |
第二节 民族文物到文化遗产 | 第149-157页 |
一、实践的“再生产”:文化遗产热潮 | 第149-151页 |
二、民族文物实践的方法论——过程-事件分析 | 第151-154页 |
三、从符号到实践:文化遗产在中国的践行之路 | 第154-157页 |
小结 | 第157-158页 |
结语 | 第158-171页 |
一、微观化世界——民族文物的人类学史叙事 | 第158-162页 |
二、博物馆民族志的书写路径 | 第162-165页 |
三、新景象:生态博物馆 | 第165-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0页 |
附录一: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各展厅的民族文物展示 | 第180-185页 |
附录二: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展品目录 | 第185-210页 |
致谢 | 第210-211页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11-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