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 对电视新闻评论的研究 | 第11页 |
2. 对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四)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概述 | 第14-22页 |
(一)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兴起与发展 | 第14-19页 |
1. 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涵义 | 第14-15页 |
2.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3.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形态划分 | 第16-19页 |
(二) 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现状 | 第19-22页 |
1. 评论主体划分 | 第19-20页 |
2. 所处生存环境 | 第20-22页 |
二、 以主持人为评论主体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 第22-36页 |
(一) 节目中呈现的特点 | 第22-27页 |
1. “现场感”强,结论真实可信 | 第22-24页 |
2. “互动性”强,评论全面客观 | 第24-25页 |
3. “个性化”强,点评生动形象 | 第25-27页 |
(二) 节目中存在的不足 | 第27-29页 |
1. 混淆报道和评论,评论易失去理性 | 第27页 |
2. 容易与节目脱节,缺少个性化表达 | 第27-28页 |
3. 存在“重述轻评”,语言缺乏规范性与感染力 | 第28-29页 |
(三) 知名主持人与品牌节目 | 第29-36页 |
1. 白岩松与《新闻 1+1》 | 第29-32页 |
2. 何亮亮与《总编辑时间》 | 第32-36页 |
三、 以评论员为评论主体的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 | 第36-46页 |
(一) 节目中呈现的特点 | 第36-39页 |
1. 评论视角独特,紧抓“第一解释权” | 第36-38页 |
2. 评论主体多元化,极具权威性与参与性 | 第38-39页 |
(二) 节目中存在的不足 | 第39-40页 |
1. 同一评论员“出镜”较多,不同评论员观点“雷同” | 第39-40页 |
2. 专家、学者在点评时语言缺乏“通俗性” | 第40页 |
(三) 知名评论员与品牌节目 | 第40-46页 |
1. 曹景行与《时事开讲》 | 第40-42页 |
2. 阮次山与《新闻今日谈》 | 第42-44页 |
3. 杨禹与他的节目 | 第44-46页 |
四、 评论主体在发展中所遇难题的应对策略 | 第46-56页 |
(一) 注重节目选题 | 第46-49页 |
1. 增强新闻时效性 | 第46-47页 |
2. 平衡节目选题比例 | 第47-48页 |
3. 加强与百姓贴近性 | 第48-49页 |
(二) 丰富节目形式 | 第49-51页 |
1. 增加节目类型,减少同质化现象 | 第49-50页 |
2. 最大程度利用好电视传播手段 | 第50-51页 |
3. 加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 | 第51页 |
(三) 强化节目评论 | 第51-56页 |
1. 丰富评论主体的个性及形象,打造品牌队伍 | 第52-53页 |
2. 明确主持人、评论员及嘉宾在节目中的分工与定位 | 第53页 |
3. 加强从业人员专业素养,提升节目评论质量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注释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