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1-15页 |
1.3.1 对象界定 | 第11-13页 |
1.3.2 时间界定 | 第13-14页 |
1.3.3 空间界定 | 第14页 |
1.3.4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既往文献研究 | 第16-20页 |
1.5.1 清代及民国时期:史料笔记的粗略记载 | 第16页 |
1.5.2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个别亲王府的描述记录 | 第16-17页 |
1.5.3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综述性系统记录为主 | 第17-18页 |
1.5.4 二十一世纪新时期:研究性专业分析为主 | 第18-20页 |
1.6 研究小结 | 第20-21页 |
1.6.1 目前研究特点 | 第20页 |
1.6.2 现有研究不足 | 第20-21页 |
1.6.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21页 |
1.7 《乾隆京城全图》研究基础说明 | 第21-22页 |
1.8 论文结构框架 | 第22-24页 |
1.8.1 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8.2 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第2章 清代亲王府的形成及发展演变 | 第24-44页 |
2.1 清代亲王府形成的相关制度 | 第24-32页 |
2.1.1 清代亲王分封制度 | 第24-29页 |
2.1.2 清代分旗赐第规定 | 第29-32页 |
2.2 清代亲王府的建筑规制 | 第32-38页 |
2.2.1 清入关前:形制相对简单 | 第33页 |
2.2.2 入关初期:规制日渐完善 | 第33-34页 |
2.2.3 清鼎盛期:规制趋于成熟 | 第34-36页 |
2.2.4 亲王府建筑规制分析 | 第36-38页 |
2.3 清代亲王府的发展变化 | 第38-44页 |
2.3.1 亲王府的延续及更替 | 第38-40页 |
2.3.2 亲王府的数量变化特点 | 第40-44页 |
第3章 清代亲王府的空间形态分析 | 第44-102页 |
3.1 研究内容界定 | 第44-45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44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44页 |
3.1.3 界定说明 | 第44-45页 |
3.2 北京内城与亲王府的城-府空间关系 | 第45-58页 |
3.2.1 亲王府的选址特征 | 第45-53页 |
3.2.2 亲王府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53-55页 |
3.2.3 亲王府的总体布局特征 | 第55-58页 |
3.3 亲王府与王府院落的府-院空间关系 | 第58-88页 |
3.3.1 亲王府院落的布局特征 | 第58-63页 |
3.3.2 主路建筑的院落空间特征 | 第63-84页 |
3.3.3 辅路建筑的院落布局特征 | 第84-88页 |
3.4 亲王府与王府花园的府-园空间关系 | 第88-95页 |
3.4.1 亲王府花园的营造及兴盛 | 第88-90页 |
3.4.2 内含式府园空间布局 | 第90-93页 |
3.4.3 相邻式府园空间布局 | 第93-95页 |
3.5 清代亲王府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95-102页 |
3.5.1 政治因素:封建等级制度 | 第95-96页 |
3.5.2 自然因素:城市山水环境 | 第96-97页 |
3.5.3 城市格局:街巷胡同肌理 | 第97-102页 |
第4章 清代亲王府单体建筑研究 | 第102-140页 |
4.1 研究内容界定 | 第102-103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102页 |
4.1.2 主体建筑 | 第102-103页 |
4.1.3 辅路建筑 | 第103页 |
4.1.4 附属建筑 | 第103页 |
4.2 亲王府主体建筑研究 | 第103-130页 |
4.2.1 亲王府大门 | 第103-110页 |
4.2.2 亲王府正殿 | 第110-116页 |
4.2.3 亲王府后殿 | 第116-121页 |
4.2.4 亲王府后寝 | 第121-125页 |
4.2.5 亲王府后罩楼 | 第125-129页 |
4.2.6 小结 | 第129-130页 |
4.3 亲王府附属建筑研究 | 第130-134页 |
4.3.1 马厩 | 第131-132页 |
4.3.2 家祠 | 第132-133页 |
4.3.3 戏楼 | 第133-134页 |
4.3.4 园林建筑 | 第134页 |
4.4 亲王府建筑名称内涵 | 第134-136页 |
4.5 亲王府建筑风格影响因素 | 第136-140页 |
4.5.1 满汉蒙藏文化 | 第136-137页 |
4.5.2 传统风水观念 | 第137-138页 |
4.5.3 儒家礼制思想 | 第138-140页 |
第5章 清代亲王府保护利用研究 | 第140-156页 |
5.1 清代亲王府的衰败过程 | 第140-144页 |
5.1.1 亲王府衰败的时代背景 | 第140页 |
5.1.2 亲王府衰败的不同阶段 | 第140-142页 |
5.1.3 亲王府衰败的主要形式 | 第142-144页 |
5.2 清代亲王府的保存状况 | 第144-148页 |
5.2.1 完整修缮型 | 第144页 |
5.2.2 部分破坏型 | 第144-145页 |
5.2.3 仅存局部型 | 第145-146页 |
5.2.4 原貌无存型 | 第146-148页 |
5.3 现存亲王府的使用状况 | 第148-152页 |
5.3.1 保护开发型 | 第148-149页 |
5.3.2 延续利用型 | 第149-150页 |
5.3.3 改建占用型 | 第150-151页 |
5.3.4 小结 | 第151-152页 |
5.4 现存亲王府的保护利用建议 | 第152-156页 |
5.4.1 保护利用原则 | 第152-153页 |
5.4.2 开发利用建议 | 第153-15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2页 |
附录 | 第162-235页 |
附表1:北京清代亲王府调查信息表 | 第162-229页 |
附表2:清代受封亲王详细信息表 | 第229-231页 |
附表3:清代亲王府详细信息表 | 第231-233页 |
附图4:研究基础《乾隆京城全图》 | 第233-234页 |
附图5:清代亲王府的规模及分布全图 | 第234-235页 |
致谢 | 第235-236页 |
展望 | 第2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