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主体性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 第13-19页 |
2.1 人的主体性 | 第13-15页 |
2.1.1 主体性及其内涵 | 第13-14页 |
2.1.2 主体性与社会的历史发展 | 第14-15页 |
2.2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 | 第15-19页 |
2.2.1 生态文明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 | 第16-17页 |
2.2.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的主体性的要求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生态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考察 | 第19-25页 |
3.1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中的主体性观点考察 | 第19-21页 |
3.1.1 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思想中的主体性观点 | 第19-20页 |
3.1.2 传统生态哲学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性建构的启示 | 第20-21页 |
3.2 西方生态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考察 | 第21-25页 |
3.2.1 西方生态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 | 第21-23页 |
3.2.2 西方生态哲学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性建构的启示 | 第23-25页 |
第四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性构建的必要性 | 第25-33页 |
4.1 中国主体性发展的历史成就 | 第25页 |
4.2 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的社会基础和主体性缺失 | 第25-28页 |
4.2.1 主体能动性不足——粗放的经济增长 | 第25-26页 |
4.2.2 主体自发性过度——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 第26-27页 |
4.2.3 主体自觉性不足——制度建设尚未完善 | 第27-28页 |
4.2.4 主体意识形态偏失——生态文化的脱节 | 第28页 |
4.3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基础背后主体性的相对缺失 | 第28-33页 |
4.3.1 主体认识的自觉缺失 | 第29-31页 |
4.3.2 主体实践的理性偏失 | 第31-33页 |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建构 | 第33-43页 |
5.1 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性建构的内容 | 第33-36页 |
5.1.1 建构生态文明的主体意识 | 第33-34页 |
5.1.2 建构限制自发性的生态价值观 | 第34-35页 |
5.1.3 培育增强自觉性的科学发展观 | 第35-36页 |
5.1.4 建构具有生态能动性的实践结构 | 第36页 |
5.2 生态文明建设主体性建构的现实途径 | 第36-43页 |
5.2.1 提升能动性带动经济生态转向 | 第37页 |
5.2.2 限制自发性促进生活方式生态转变 | 第37-39页 |
5.2.3 加强自觉性带动社会体制改革 | 第39-40页 |
5.2.4 建构生态主体意识培育生态文化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48页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