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基于Ag-LaFeO3传感材料的改性及丙酮气敏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丙酮的来源和危害第10页
    1.2 丙酮的检测方法第10-11页
    1.3 丙酮气敏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4 分子印迹技术第12-15页
        1.4.1 分子印迹技术的起源与概况第12页
        1.4.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第12-13页
        1.4.3 分子印迹技术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1.4.4 分子印迹技术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第14-15页
    1.5 SWCTNS和石墨烯在气敏传感器改性方面的应用第15-16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分子印迹改性Ag-LaFeO_3气敏材料的表征及测试方法第18-26页
    2.1 反应原料和实验仪器第18-19页
    2.2 改性Ag-LaFeO_3气敏材料的表征第19-21页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19-20页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20页
        2.2.3 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20页
        2.2.4 实验中所用的分析测试仪器第20-21页
    2.3 气敏元件的制作及其气敏性能测试第21-26页
        2.3.1 元件制作方法简介第21-22页
        2.3.2 元件制备过程第22-23页
        2.3.3 测试原理及方法第23-24页
        2.3.4 元件气敏性能特性参数第24-26页
第三章 分子印迹改性Ag-LaFeO_3传感材料的研究第26-40页
    3.1 分子印迹改性Ag-LaFeO_3传感材料的制备第26-27页
        3.1.1 基体材料Ag-LaFeO_3的制备合成方法第26-27页
        3.1.2 基于Ag-LaFeO_3-MIPs的制备合成方法第27页
    3.2 分子印迹改性Ag-LaFeO_3气敏材料的研究第27-37页
        3.2.1 丙烯酰胺(AM)做功能单体第28-29页
        3.2.2 甲基丙烯酰胺(MAC)做功能单体第29-31页
        3.2.3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做功能单体第31-37页
    3.3 分子印迹改性Ag-LaFeO_3气敏材料的气敏机理研究第37-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气敏材料的研究第40-54页
    4.1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气敏材料的制备第40页
    4.2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x=4:100)气敏材料的研究第40-46页
        4.2.1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x=4:100)气敏材料的结构表征第40-42页
        4.2.2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x=4:100)气敏性能研究第42-46页
    4.3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x=5:100)气敏材料的研究第46-51页
        4.3.1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x=5:100)气敏材料的结构表征第46-48页
        4.3.2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x=5:100)气敏性能研究第48-51页
    4.4 SWCNTs改性MBA-Ag-LaFeO_3-MIPs气敏材料的气敏机理研究第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五章 Graphene改性MBA-Ag-LaFeO_3-MIPs气敏材料的研究第54-62页
    5.1 Graphene改性MBA-Ag-LaFeO_3-MIPs气敏材料的制备第54页
    5.2 Graphene改性MBA-Ag-LaFeO_3-MIPs气敏材料的研究第54-60页
        5.2.1 Graphene改性MBA-Ag-LaFeO_3-MIPs气敏材料的结构表征第54-56页
        5.2.2 Graphene改性MBA-Ag-LaFeO_3-MIPs气敏性能研究第56-60页
    5.3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62-66页
    6.1 本文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第62-64页
    6.2 本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第64页
    6.3 今后的工作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第74-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苯并噻二唑和三唑单元的Polycatenar化合物的合成及其自组装行为研究
下一篇:六氢呋喃并[3,2-b]呋喃—咪唑盐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