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Ni/膨润土催化剂制备及对硝基苯加氢合成苯胺的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符号说明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2页
    1.1 前言第14页
    1.2 膨润土第14-16页
        1.2.1 膨润土的结构第15页
        1.2.2 膨润土的酸化改性第15-16页
        1.2.3 膨润土无机交联改性第16页
        1.2.4 膨润土有机改性第16页
        1.2.5 膨润土无机-有机复合改性第16页
    1.3 膨润土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16-17页
    1.4 硝基苯催化加氢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1.4.1 Cu金属催化体系第17-18页
        1.4.2 贵金属催化体系第18-19页
        1.4.3 光催化体系第19页
        1.4.4 Ni催化体系第19-20页
    1.5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20-22页
        1.5.1 选题依据第20页
        1.5.2 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Ni/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硝基苯加氢合成苯胺性能研究第22-35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5页
        2.2.1 Ni/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第22-23页
        2.2.2 Ni基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23-24页
        2.2.3 Ni基催化剂的表征第24-2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5-33页
        2.3.1 Ni/膨润土催化剂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分析第25-27页
        2.3.2 Ni/膨润土的H_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第27-28页
        2.3.3 X光电子能谱分析第28-29页
        2.3.4 Ni负载量对硝基苯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第29-30页
        2.3.5 还原温度对硝基苯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第30-31页
        2.3.6 H_2空速对硝基苯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第31-32页
        2.3.7 硝基苯空速对硝基苯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第32-33页
        2.3.8 Ni/膨润土催化剂的稳定性第33页
    2.4 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第35-52页
    3.1 前言第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2.1 催化剂制备第35-36页
        3.2.2 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活性评价第36页
        3.2.3 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表征第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50页
        3.3.1 Ni负载量对硝基苯加氢活性的影响第36-37页
        3.3.2 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及活性组分的分散度分析第37-38页
        3.3.3 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的N_2-吸附脱附分析第38-39页
        3.3.4 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的H_2-TPR分析第39-41页
        3.3.5 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的形貌分析第41-42页
        3.3.6 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的XPS分析第42-43页
        3.3.7 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第43-44页
        3.3.8 硝基苯空速对硝基苯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第44-45页
        3.3.9 氢气空速对硝基苯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第45-46页
        3.3.10 Ni/酸化膨润土和对比催化剂的稳定性第46-47页
        3.3.11 传统干燥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失活分析第47-50页
    3.4 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Ni-B/酸化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抗积碳性能研究第52-60页
    4.1 前言第52页
    4.2 实验部分第52-53页
        4.2.1 B掺杂Ni/酸化膨润土催化剂的制备第52页
        4.2.2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第52-53页
        4.2.3 催化剂的表征第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59页
        4.3.1 B含量对Ni-B/酸化膨润土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第53-54页
        4.3.2 H_2-TPD分析第54-55页
        4.3.3 XPS分析第55-56页
        4.3.4 反应温度对硝基苯催化加氢活性的影响第56页
        4.3.5 TG-DTA分析第56-57页
        4.3.6 催化剂的稳定性第57-58页
        4.3.7 失活催化剂的TG-DTA分析第58-59页
    4.4 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2页
    5.1 结论第60-61页
    5.2 展望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致谢第70-7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聚乙烯亚胺对两性离子型脂质体及阴离子型脂质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下一篇:非对称柔性联吡啶胺·二羧酸锌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