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基因载体材料 | 第13-17页 |
1.2.1 病毒性基因载体材料 | 第14-15页 |
1.2.2 非病毒性基因载体材料 | 第15-17页 |
1.3 聚乙烯亚胺(PEI) | 第17-19页 |
1.3.1 聚乙烯亚胺的性质和应用 | 第17-18页 |
1.3.2 聚乙烯亚胺安全性和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4 脂质体 | 第19-22页 |
1.4.1 脂质体的结构和特征 | 第19-20页 |
1.4.2 脂质体在临床及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3 聚乙烯亚胺与脂质体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5 论文立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1.5.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聚乙烯亚胺对两性离子型脂质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第25-49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2.2.1 主要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6-27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3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27-31页 |
2.3.1 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2.3.2 两性离子型大豆磷脂酰胆碱(SPC)脂质体的制备 | 第28页 |
2.3.3 动态光散射测粒径 | 第28-29页 |
2.3.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实验(FRET)测SPC脂质体膜融合 | 第29页 |
2.3.5 Zeta电位测量 | 第29页 |
2.3.6 等温滴定量热 | 第29-30页 |
2.3.7 荧光猝灭 | 第30页 |
2.3.8 荧光法分析PEI对槲皮素及对槲皮素-SPC脂质体混合体系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9 荧光各向异性 | 第31页 |
2.4 实验结果讨论 | 第31-48页 |
2.4.1 PEI引起的SPC脂质体粒径变化 | 第31-33页 |
2.4.2 PEI对SPC脂质体膜融合的影响 | 第33-35页 |
2.4.3 PEI引起的SPC脂质体Zeta电位的变化 | 第35-36页 |
2.4.4 PEI与SPC脂质体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 第36-39页 |
2.4.5 PEI对SPC脂质体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39-46页 |
2.4.6 PEI对SPC脂质体膜流动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2.4.7 PEI与SPC脂质体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47-4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聚乙烯亚胺对阴离子型脂质体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第49-67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3.2.1 主要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50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50页 |
3.3 样品的制备和表征 | 第50-52页 |
3.3.1 溶液的配制 | 第50页 |
3.3.2 阴离子型磷酯酰丝氨酸(DOPS)脂质体的制备 | 第50-51页 |
3.3.3 动态光散射测粒径 | 第51页 |
3.3.4 FRET实验测DOPS脂质体膜融合 | 第51页 |
3.3.5 Zeta电位测量 | 第51页 |
3.3.6 等温滴定量热 | 第51页 |
3.3.7 荧光猝灭 | 第51-52页 |
3.3.8 荧光各向异性 | 第52页 |
3.4 实验结果讨论 | 第52-66页 |
3.4.1 PEI引起的DOPS脂质体粒径变化 | 第52-54页 |
3.4.2 PEI对DOPS脂质体膜融合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3 PEI引起DOPS脂质体Zeta电位的变化 | 第57-59页 |
3.4.4 PEI与DOPS脂质体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研究 | 第59-61页 |
3.4.5 PEI对DOPS脂质体膜通透性的影响 | 第61-64页 |
3.4.6 PEI对DOPS脂质体膜流动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7 PEI与DOPS脂质体相互作用的分析 | 第65-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7-69页 |
4.1 研究结果 | 第67-68页 |
4.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