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对外直接投资中区位选择的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1.1 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1.2 区位选择相关概念 | 第17页 |
2.2 对外直接投资与区位选择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2.1 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区位选择的传统理论 | 第17-20页 |
2.2.2 从新视角分析对外直接投资与区位选择 | 第20-22页 |
3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概况 | 第22-34页 |
3.1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 | 第22-24页 |
3.1.1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流量 | 第22-23页 |
3.1.2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存量 | 第23-24页 |
3.2 中国对美国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 | 第24-26页 |
3.2.1 行业分布广泛,集中度高 | 第24-25页 |
3.2.2 金融危机之后,行业集中结构变化巨大 | 第25-26页 |
3.3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的动因 | 第26-29页 |
3.3.1 战略资产寻求型 | 第26-27页 |
3.3.2 效率寻求型 | 第27-28页 |
3.3.3 回报寻求型 | 第28页 |
3.3.4 成本降低寻求型 | 第28-29页 |
3.4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的特征 | 第29-32页 |
3.4.1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但占总体投资比例较小 | 第29-30页 |
3.4.2 投资主体:趋向多元,民营企业日益成为主力军 | 第30-31页 |
3.4.3 投资模式:绿地投资数量取胜,并购投资金额取胜 | 第31页 |
3.4.4 投资行业:开始向先进服务业转移 | 第31-32页 |
3.5 小结 | 第32-34页 |
4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分析 | 第34-52页 |
4.1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概况 | 第34-35页 |
4.2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分析 | 第35-44页 |
4.2.1 ICT行业 | 第35-37页 |
4.2.2 医疗与生物技术行业 | 第37-39页 |
4.2.3 自动化与航空行业 | 第39-40页 |
4.2.4 工业与电子设备行业 | 第40-42页 |
4.2.5 金融与商业服务行业 | 第42-44页 |
4.3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主要州的区位优势分析 | 第44-50页 |
4.3.1 加利福尼亚州——西南部医疗与生物技术行业的领跑者 | 第44-45页 |
4.3.2 北卡罗来纳州——东南部ICT行业的领先州 | 第45-46页 |
4.3.3 纽约州——东北部金融与商业服务行业的中心州 | 第46页 |
4.3.4 伊利诺伊州——中西部ICT行业的佼佼者 | 第46-47页 |
4.3.5 密歇根州——北部自动化与航空行业的优势州 | 第47-48页 |
4.3.6 德克萨斯州——南部工业与电子设备行业的代表州 | 第48页 |
4.3.7 威斯康星州——中北部医疗与生物技术行业的新兴州 | 第48-49页 |
4.3.8 新泽西州——东北部生物科技与新能源行业的新兴州 | 第49页 |
4.3.9 新罕布什尔州——东北部工业与电子设备行业的新兴州 | 第49-50页 |
4.4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存在的问题 | 第50-51页 |
4.4.1 关键国会选区较少 | 第50页 |
4.4.2 投资区域集中,缺乏对潜在州的关注力度 | 第50页 |
4.4.3 行业分布集中,对主要州的其他行业市场开发不充分 | 第50-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5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52-60页 |
5.1 变量描述与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5.1.1 变量描述 | 第52页 |
5.1.2 数据来源 | 第52-53页 |
5.2 模型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5.2.1 模型设计 | 第53-54页 |
5.2.2 研究方法 | 第54页 |
5.3 实证检验及结论分析 | 第54-58页 |
5.3.1 单位根检验 | 第54-55页 |
5.3.2 构造VAR模型 | 第55-56页 |
5.3.3 协整检验 | 第56-58页 |
5.3.4 结论分析 | 第58页 |
5.4 小结 | 第58-60页 |
6 中国对美国技术获取型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对策建议 | 第60-62页 |
6.1 政府层面 | 第60-61页 |
6.1.1 引导中国企业向美国关键国会选区进行投资 | 第60页 |
6.1.2 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美国区位信息及政策情况 | 第60页 |
6.1.3 为私营企业提供更自由的环境 | 第60-61页 |
6.2 企业层面 | 第61-62页 |
6.2.1 加大对潜在州的关注力度,敢于开发新市场 | 第61页 |
6.2.2 积极开拓六大主要州其他的行业市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后记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