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工程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理论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工程实践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砖砌烟囱概述及简易试验分析 | 第19-28页 |
2.1 砖砌烟囱的结构特征及材料特性 | 第19-21页 |
2.1.1 砖砌烟囱的构造概要 | 第19-20页 |
2.1.2 砖砌烟囱的建筑材料 | 第20-21页 |
2.2 烟囱爆破拆除坍塌形式 | 第21-23页 |
2.3 简易倾斜烟囱试验分析 | 第23-27页 |
2.3.1 简易倾斜烟囱建立 | 第23-25页 |
2.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倾斜烟囱切口圆心角数学模型建立及方案设计 | 第28-43页 |
3.1 拆除爆破的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3.1.1 最小抵抗线原理 | 第28页 |
3.1.2 等能原理 | 第28-29页 |
3.1.3 微分原理 | 第29页 |
3.1.4 失稳原理 | 第29页 |
3.1.5 缓冲原理 | 第29-30页 |
3.1.6 防护原理 | 第30页 |
3.2 倾斜烟囱倾倒条件的判断及切口圆心角数学模型 | 第30-36页 |
3.2.1 倾倒应力条件判断及切口圆心角数学模型 | 第30-34页 |
3.2.2 倾倒弯矩条件判断及切口圆心角数学模型 | 第34-36页 |
3.3 倾斜烟囱拆除爆破倒向偏差角计算 | 第36-38页 |
3.4 工程实例 | 第38-42页 |
3.4.1 爆破缺口参数的计算和分析 | 第39-40页 |
3.4.2 定向窗的开设 | 第40页 |
3.4.3 爆破参数选择 | 第40页 |
3.4.4 爆破材料的选择 | 第40-41页 |
3.4.5 起爆网路设计 | 第41页 |
3.4.6 爆破安全与防护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倾斜烟囱拆除爆破倾覆过程动力学分析 | 第43-59页 |
4.1 断裂微倾阶段 | 第43-45页 |
4.2 爆破切口闭合阶段 | 第45-51页 |
4.2.1 基本参数计算 | 第45-46页 |
4.2.2 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2.3 倾覆过程的速度 | 第47-48页 |
4.2.4 倾覆过程所需时间 | 第48页 |
4.2.5 倾覆过程中支座反力 | 第48-51页 |
4.3 烟囱缺口闭合后绕新支点继续转动的条件 | 第51-52页 |
4.4 切口闭合后绕新支点转动阶段 | 第52-57页 |
4.4.1 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4.4.2 倾覆过程的速度 | 第53-54页 |
4.4.3 倾覆过程所需时间 | 第54-55页 |
4.4.4 倾覆过程中的支座反力 | 第55-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倾斜砖砌烟囱拆除爆破数值模拟 | 第59-79页 |
5.1 数值模拟的方法 | 第59-62页 |
5.1.1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 第59页 |
5.1.2 ANSYS/LS-DYNA分析流程 | 第59-60页 |
5.1.3 ANSYS/LS-DYNA软件基本解法 | 第60-62页 |
5.2 倾斜砖砌烟囱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 第62-67页 |
5.2.1 建模方法选择 | 第62-63页 |
5.2.2 单元与材料模型的选取 | 第63-64页 |
5.2.3 模拟要点 | 第64-65页 |
5.2.4 两种切口三维有限元模型 | 第65-67页 |
5.3 梯形切口模拟结果分析 | 第67-74页 |
5.3.1 转角与时间的关系 | 第67-69页 |
5.3.2 质心速度时程曲线 | 第69-71页 |
5.3.3 顶部节点位移 | 第71-72页 |
5.3.4 倒塌方向与切口中心线方向的偏差角 | 第72-74页 |
5.4 两种不同形状切口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8页 |
5.4.1 倾覆时间历程图 | 第75-76页 |
5.4.2 顶部节点位移 | 第76-77页 |
5.4.3 倒塌方向与切口中心线方向的偏差角 | 第77-7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