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电影叙事研究--以微电影《追失》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意识流电影范畴概述 | 第14-20页 |
(一) 意识流电影的产生背景 | 第14-16页 |
(二) 意识流电影叙事模式 | 第16-20页 |
1. 非线性叙事框架 | 第16-17页 |
2. 超时空叙事特性 | 第17-18页 |
3. 内心独白外向化叙事处理 | 第18-20页 |
二、微电影《追失》意识流叙事方法 | 第20-26页 |
(一) 蒙太奇叙事功能 | 第20-23页 |
1. 心理蒙太奇叙事搭建意识体系 | 第21页 |
2. 分解蒙太奇叙事强化情绪表达 | 第21-22页 |
3. 闪回蒙太奇叙事实现时空转换 | 第22-23页 |
(二) 破碎时空下的完整性叙事 | 第23-24页 |
1. 非线性时间中的整体叙事 | 第23-24页 |
2. 空间交错中的逻辑叙事 | 第24页 |
(三) 少量台词的关键点叙事 | 第24-26页 |
三、《追失》创作技术对意识流叙事的表达 | 第26-32页 |
(一) 手持拍摄展现影像破碎感 | 第26页 |
(二) 象征性手法呈现人物复杂意识 | 第26-28页 |
1. 特定实物拍摄外化心理因素 | 第27页 |
2. 色彩写意方式指示情感倾向 | 第27-28页 |
3. 过度曝光手段营造特定场景 | 第28页 |
(三) 转场方式对心理时空的连接 | 第28-30页 |
1. 叠化转场表现回忆与幻觉 | 第28-29页 |
2. 相同主体转场完成时空建构 | 第29页 |
3. 隐喻转场和反差转场揭示矛盾心境 | 第29-30页 |
(四) 小型手持式斯坦尼康助力影像表达 | 第30-32页 |
结语 | 第32-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