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玢岩型铁矿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IOCG(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庐枞盆地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4 大鲍庄矿床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3 拟解决主要问题 | 第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0页 |
1.6 论文进度安排 | 第20-21页 |
1.7 本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3-26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6-41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6-28页 |
3.1.1 砖桥组(Klzh) | 第26-28页 |
3.1.2 双庙组(Klsh) | 第28页 |
3.1.3 第四系(Q) | 第28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8-29页 |
3.2.1 褶皱 | 第28-29页 |
3.2.2 断层 | 第29页 |
3.3 矿区岩浆岩 | 第29页 |
3.4 围岩蚀变 | 第29-31页 |
3.5 矿化特征 | 第31-41页 |
3.5.1 矿体特征 | 第31页 |
3.5.2 矿石特征 | 第31-37页 |
3.5.3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7-41页 |
第四章 大鲍庄赤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第41-52页 |
4.1 赤铁矿样品特征 | 第41页 |
4.2 赤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4.3 赤铁矿LA结果分析 | 第42-52页 |
4.3.1 影响赤铁矿微量元素含量的因素 | 第44-48页 |
4.3.2 赤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对铁矿床成因的启示 | 第48-49页 |
4.3.3 矿床类型 | 第49-5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附录 | 第63-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