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油田勘探绩效评价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油田勘探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理论依据和条件 | 第12页 |
1.4.1 研究理论依据 | 第12页 |
1.4.2 研究条件 | 第12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6 研究创新点和难点 | 第14-15页 |
1.6.1 研究创新点 | 第14页 |
1.6.2 研究难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第15-20页 |
2.1 绩效评价 | 第15-17页 |
2.1.1 绩效评价的概念和内涵 | 第15页 |
2.1.2 绩效评价的理论 | 第15-16页 |
2.1.3 绩效评价的科学方法 | 第16页 |
2.1.4 绩效评价的原则 | 第16-17页 |
2.2 油田勘探与油田勘探投资 | 第17-19页 |
2.2.1 油田勘探 | 第17-18页 |
2.2.2 勘探投资 | 第18-19页 |
2.3 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XX油田勘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0-31页 |
3.1 XX油田简介 | 第20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原则和思路 | 第20-22页 |
3.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 第21页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1-22页 |
3.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 第22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选择 | 第22-24页 |
3.3.1 指标来源选择 | 第22-23页 |
3.3.2 评价标准选择 | 第23-24页 |
3.3.3 评价方法选择 | 第24页 |
3.4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0页 |
3.4.1 指标的量表问卷编制 | 第24-25页 |
3.4.2 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26页 |
3.4.4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30页 |
3.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油田勘探绩效评价 | 第31-53页 |
4.1 评价模型选择 | 第31-34页 |
4.1.1 评价的主体 | 第31页 |
4.1.2 评价的客体 | 第31页 |
4.1.3 常见评价模型概述 | 第31-33页 |
4.1.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必要性 | 第33-34页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4-38页 |
4.2.1 AHP确定权重的原理与步骤 | 第34-35页 |
4.2.2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5-38页 |
4.3 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的油田勘探绩效评价 | 第38-48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的原理 | 第38-39页 |
4.3.2 因素集和评判集的确定 | 第39-40页 |
4.3.3 数据处理 | 第40-45页 |
4.3.4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5-47页 |
4.3.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48页 |
4.4 综合评价分析 | 第48-51页 |
4.5 小结 | 第51-53页 |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油田勘探绩效评价 | 第53-60页 |
5.1 灰色分析关联法的理论基础 | 第53-55页 |
5.1.1 灰色分析关联法的原理 | 第53-54页 |
5.1.2 灰色分析关联法的步骤 | 第54-55页 |
5.2 基于灰色分析关联法的评价分析 | 第55-57页 |
5.3 综合评价分析 | 第57-58页 |
5.4 对比评价分析 | 第58-59页 |
5.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油田勘探绩效提升措施以及指标体系应用条件 | 第60-63页 |
6.1 提高XX油田勘探绩效的措施 | 第60-61页 |
6.2 基于该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应用条件 | 第61页 |
6.3 小结 | 第61-6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1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