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法律完善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 | 第16-23页 |
2.1 司法介入与公司治理的核心内涵 | 第16-17页 |
2.1.1 司法介入的含义 | 第16页 |
2.1.2 公司治理的含义 | 第16-17页 |
2.1.3 司法介入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第17页 |
2.2 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2.2.1 司法最终解决理论 | 第18页 |
2.2.2 期待利益理论 | 第18-19页 |
2.2.3 风险社会理论 | 第19页 |
2.3 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意义 | 第19-23页 |
2.3.1 有利于弥补公司自治的局限性 | 第19-20页 |
2.3.2 有利于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 第20-21页 |
2.3.3 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 | 第21页 |
2.3.4 有利于预防公司纠纷的产生 | 第21-23页 |
3 我国司法介入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3-31页 |
3.1 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3-27页 |
3.1.1 关于股东权利的保护 | 第23-24页 |
3.1.2 关于公司机关的运行 | 第24-26页 |
3.1.3 关于非讼程序的介入 | 第26-27页 |
3.2 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司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3.2.1 立案和举证难度大 | 第27页 |
3.2.2 司法独立难以真正实现 | 第27-28页 |
3.2.3 审判思维的定势和司法腐败的存在 | 第28页 |
3.3 司法介入公司治理问题的成因 | 第28-31页 |
3.3.1 公司法立法重实体轻程序 | 第28-29页 |
3.3.2 公司法人人格和公司自治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法律本身局限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4 域外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法律规制及启示 | 第31-37页 |
4.1 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制 | 第31-33页 |
4.1.1 美国的司法介入——商业判断规则 | 第31-32页 |
4.1.2 英国的司法介入——公司法中的信义义务 | 第32-33页 |
4.2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制 | 第33-34页 |
4.2.1 德国的司法介入——“遵循或解释”原则 | 第33页 |
4.2.2 日本的司法介入——发达的非讼制度 | 第33-34页 |
4.3 域外司法介入公司治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7页 |
4.3.1 明确的介入原则 | 第34-35页 |
4.3.2 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强 | 第35页 |
4.3.3 非讼程序较为完善 | 第35-37页 |
5 完善我国司法介入公司治理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7-48页 |
5.1 明确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 | 第37-39页 |
5.1.1 穷尽救济原则 | 第37-38页 |
5.1.2 司法被动原则 | 第38页 |
5.1.3 程序为主与实体为辅原则 | 第38-39页 |
5.2 健全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相关立法 | 第39-44页 |
5.2.1 细化对股东权利的保护规则 | 第39-42页 |
5.2.2 加强对公司运行机关的保护 | 第42-43页 |
5.2.3 引入非讼程序的介入方式 | 第43-44页 |
5.3 强化司法介入公司治理的司法措施 | 第44-48页 |
5.3.1 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 第44-45页 |
5.3.2 处理好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 | 第45-46页 |
5.3.3 发挥案例指导制度的积极作用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