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手册》规制下的“震网”事件的国际法思考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3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以“震网”事件为视角的网络攻击概述 | 第13-19页 |
2.1 “震网”事件的前因后果 | 第13-14页 |
2.2 “震网”事件的争议焦点 | 第14-16页 |
2.2.1 受害国是否享有网络主权 | 第14-15页 |
2.2.2 攻击国是否承担国家责任 | 第15页 |
2.2.3“震网”事件的攻击性质 | 第15页 |
2.2.4 对预先行使自卫权的取舍 | 第15-16页 |
2.2.5 攻击国是否违反比例原则 | 第16页 |
2.3 网络攻击的界定 | 第16-19页 |
2.3.1 网络攻击的内涵 | 第16-17页 |
2.3.2 网络攻击的特征 | 第17-18页 |
2.3.3 网络攻击的手段 | 第18-19页 |
3《塔林手册》对“震网”事件的解读 | 第19-29页 |
3.1《塔林手册》的制定 | 第19-20页 |
3.1.1《塔林手册》的内容和结构 | 第19页 |
3.1.2《塔林手册》的权威性分析 | 第19-20页 |
3.2《塔林手册》对“震网”事件的规制 | 第20-29页 |
3.2.1 “震网”事件与网络主权 | 第20-21页 |
3.2.2 “震网”事件与国家责任 | 第21-23页 |
3.2.3 “震网”事件与攻击性质 | 第23-25页 |
3.2.4 “震网”事件与预先行使自卫权 | 第25-26页 |
3.2.5 “震网”事件与比例原则 | 第26-29页 |
4 “震网”事件与中国对国际网络攻击的应对 | 第29-35页 |
4.1 重视网络安全国内立法 | 第29-31页 |
4.1.1 对网络主权范围的强化 | 第29-30页 |
4.1.2 对网络攻击性质的界定 | 第30页 |
4.1.3 对预先行使自卫权的扬弃 | 第30-31页 |
4.2 加大网络司法、执法力度 | 第31-33页 |
4.2.1 提高司法人员的网络技术 | 第31-32页 |
4.2.2 完善网络案件的侦查手段 | 第32页 |
4.2.3 建立网络执法的监督机制 | 第32-33页 |
4.3 加强国际合作、磋商与协调 | 第33-35页 |
4.3.1 通过国际协议规范国家责任 | 第33页 |
4.3.2 通过国际协议确定比例原则 | 第33-34页 |
4.3.3 强化国际网络安全协作机制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后记 | 第37-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