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8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8-14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9-12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2-14页 |
三、马克思早期经典著作的界定 | 第14-15页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二)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三) 不足之处 | 第16页 |
五、文章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一章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 | 第18-29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18-19页 |
一、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形成的经济基础 | 第18页 |
二、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形成的阶级基础 | 第18-19页 |
三、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 | 第19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19-28页 |
一、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形成的间接理论来源 | 第20-25页 |
二、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 第25-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发展历程(1835-1845年) | 第29-43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起点 | 第29-33页 |
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幸福宣言书 | 第29-31页 |
二、《博士论文》——自我意识的偶然性幸福 | 第31-33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转变 | 第33-38页 |
一、莱茵报时期——幸福思想转变的诱因 | 第33-34页 |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市民社会的幸福 | 第34-36页 |
三、《论犹太人问题》——寻求现实中的幸福 | 第36-3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完善 | 第38-43页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的类本质的复归 | 第38-41页 |
二、《神圣家族》——无产阶级主导的人类解放 | 第41-4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43-50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的基本内涵 | 第43-45页 |
一、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就是幸福 | 第43页 |
二、劳动就是幸福 | 第43-44页 |
三、斗争就是幸福 | 第44-45页 |
第二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45-48页 |
一、“现实的个人”是幸福的主体 | 第45-46页 |
二、“物质世界”是幸福的客体 | 第46页 |
三、“实践劳动”是实现幸福的条件 | 第46-47页 |
四、“共产主义社会”是幸福的理想社会 | 第47-48页 |
第三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48-50页 |
一、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 | 第48-49页 |
二、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 | 第49页 |
三、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评析 | 第50-54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评价 | 第50-52页 |
一、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与幸福观的辩证关系 | 第50-51页 |
二、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 第51页 |
三、马克思早期幸福思想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幸福观的借鉴意义 | 第52-54页 |
一、坚持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结合 | 第52页 |
二、坚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 | 第52-53页 |
三、坚持劳动创造与生活享受相结合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