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伪证罪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2页
第一章 伪证罪客体的界定第12-17页
    第一节 伪证罪客体之争议观点第12-15页
    第二节 伪证罪客体之分析第15-17页
第二章 伪证罪客观方面的疑难问题第17-27页
    第一节 伪证行为的对象问题第17-19页
        一、学术界关于伪证行为对象的不同观点第17-19页
        二、笔者的观点第19页
    第二节 关于虚假证明的判断标准第19-24页
        一、虚假证明之含义第19-20页
        二、客观说与主观说之争第20-22页
        三、折衷说第22页
        四、笔者的观点第22-24页
    第三节 伪证罪的行为方式第24-27页
        一、关于伪证行为方式的争议观点评析第24-25页
        二、笔者的观点第25-27页
第三章 伪证罪的主体第27-37页
    第一节 关于证人范围的界定第27-30页
        一、见证人能否成为证人第27-28页
        二、年幼的人是否可以成为证人第28页
        三、关于同案被告人能否互为证人第28-30页
        四、对合性犯罪中伪证行为的认定第30页
    第二节 关于伪证罪主体的思考第30-37页
        一、关于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能否成为伪证罪的主体第30-32页
        二、被害人能否成为伪证罪的主体第32-33页
        三、记录人归入伪证罪主体的法律思考第33-36页
        四、鉴定人是否包括单位第36-37页
第四章 伪证罪的主观方面特征第37-45页
    第一节 伪证罪的罪过形式第37-39页
    第二节 伪证罪的犯罪目的第39-45页
        一、目的内容第39-41页
        二、特定目的能否成为伪证罪主观方面的构成要素第41-45页
第五章 伪证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第45-51页
    第一节 伪证罪与妨害作证罪的界限第45-46页
    第二节 伪证罪与包庇罪的界线第46-48页
    第三节 伪证罪和诬告陷害罪的区别第48-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抢劫罪的司法认定研究
下一篇:转化型抢劫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