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型抢劫罪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10页 |
第一章 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 | 第10-20页 |
第一节 转化型抢劫罪的先行行为 | 第10-12页 |
一、先行行为标准的争议 | 第10-11页 |
二、罪名说与行为说争议 | 第11-12页 |
第二节 转化型抢劫罪的客观条件 | 第12-14页 |
一、“当场”的分析 | 第12-13页 |
二、“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分析 | 第13-14页 |
第三节 转化型抢劫罪的主体资格 | 第14-17页 |
一、转化型抢劫罪主体资格的争议 | 第14-16页 |
二、身份说与非身份说争议分析 | 第16-17页 |
第四节 转化型抢劫罪的主观目的 | 第17-20页 |
一、窝藏赃物 | 第18页 |
二、抗拒抓捕 | 第18页 |
三、毁灭罪证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转化型抢劫罪犯罪未遂形态 | 第20-31页 |
第一节 转化型抢劫罪既遂与未遂的学说争议 | 第20-22页 |
一、既遂说 | 第20-22页 |
二、未遂说 | 第22页 |
第二节 未遂说中的观点争论 | 第22-27页 |
一、境外理论界观点 | 第22-23页 |
二、国内的研究观点 | 第23-26页 |
三、异议观点的分析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未遂情形下的判断标准 | 第27-31页 |
一、犯罪行为人是否取得财物的情形分析 | 第27-29页 |
二、暴力伤害行为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章 转化型抢劫罪特殊加重情形分析 | 第31-39页 |
第一节 转化型抢劫罪中“入户”加重情节的适用问题 | 第31-35页 |
一、关于“入户”问题的提出 | 第31-32页 |
二、相关的理论争议与笔者观点 | 第32-35页 |
第二节 转化型抢劫罪中结果加重情形的适用 | 第35-39页 |
一、人身伤害加重情形问题 | 第35-36页 |
二、我国的相关理论观点及笔者意见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转化型抢劫罪中的共犯问题 | 第39-49页 |
第一节 转化型抢劫罪共同犯罪中的共同实行行为 | 第39-43页 |
一、犯罪行为人共同参与了先行行为与转化行为的情形 | 第39-40页 |
二、犯罪行为人只参与了先行行为的情形 | 第40-41页 |
三、犯罪行为人只参与了转化行为的情形 | 第41-43页 |
第二节 转化型抢劫罪中的教唆及帮助行为 | 第43-46页 |
一、教唆行为 | 第43-45页 |
二、帮助行为 | 第45-46页 |
第三节 转化型抢劫罪共犯的定罪、量刑 | 第46-49页 |
一、转化型抢劫罪共犯的定罪问题 | 第46-47页 |
二、转化型抢劫罪共犯的量刑问题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