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最优化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言 | 第13-2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我国地震灾害概况 | 第14-15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抗震设防标准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国外相关抗震设防标准 | 第17-19页 |
·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 | 第19-21页 |
·抗震设防标准的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有待研究的问题 | 第22-23页 |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论文研究目标 | 第23页 |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2 城市抗震设防标准研究 | 第25-32页 |
·概述 | 第25-27页 |
·工程抗震设防标准 | 第25-26页 |
·抗震设防标准的描述 | 第26-27页 |
·城市最优抗震设防标准模型 | 第27-31页 |
·最优抗震设防标准模型的研究 | 第27-28页 |
·城市最优抗震设防标准模型的建立 | 第28-29页 |
·模型优化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模型优化决策方法—投资效益准则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3 城市建筑物初始造价分析 | 第32-40页 |
·城市建筑物分类 | 第32-34页 |
·城市建筑物初始造价的研究 | 第34-38页 |
·青岛市市南区建筑物初始造价增量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4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40-51页 |
·概述 | 第40-41页 |
·地震危险性分析原理 | 第41-45页 |
·潜在震源的划分 | 第41-42页 |
·地震动衰减关系 | 第42-43页 |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 | 第45-50页 |
·地震烈度与地震动 | 第45-46页 |
·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模型 | 第46-48页 |
·青岛市市南区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 | 第48-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5 城市建筑物易损性分析 | 第51-71页 |
·概述 | 第51页 |
·城市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51-59页 |
·建筑结构震害等级划分 | 第51-53页 |
·建筑结构易损性的表达方式 | 第53-55页 |
·建筑结构易损性的研究方法 | 第55-58页 |
·建筑结构破坏准则 | 第58-59页 |
·青岛市建筑物易损性分析结果 | 第59-69页 |
·建筑物资料收集 | 第60页 |
·单体建筑结构易损性分析 | 第60-62页 |
·群体建筑物平均易损性曲线 | 第62-64页 |
·群体建筑物易损性矩阵的形成 | 第64-65页 |
·群体建筑物易损性的函数表达 | 第65-69页 |
·地震危害性分析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1页 |
6 城市地震经济损失分析 | 第71-82页 |
·概述 | 第71-72页 |
·城市地震经济损失分析方法 | 第72-74页 |
·确定性的损失分析方法 | 第72-73页 |
·概率性的损失分析方法 | 第73页 |
·基于宏观经济指标分析方法 | 第73-74页 |
·城市地震直接经济损失分析 | 第74-77页 |
·城市建筑自身结构损失 | 第74-76页 |
·城市建筑室内外财产损失 | 第76-77页 |
·城市地震直接经济总损失 | 第77页 |
·城市地震间接经济损失分析 | 第77-80页 |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的分类 | 第78页 |
·地震间接经济损失的评估 | 第78-80页 |
·青岛市市南区地震经济损失的计算 | 第80-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7 青岛市最优抗震设防标准的决策 | 第82-85页 |
·最优设防烈度 | 第82-83页 |
·最优设防标准的讨论 | 第83-84页 |
·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可行性 | 第83页 |
·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必要性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8 结语 | 第85-89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85-8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及成果 | 第85-87页 |
·创新点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 | 第94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