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5页 |
1.1 水稻开花期高温发生趋势 | 第15-16页 |
1.2 水稻高温伤害敏感期研究 | 第16页 |
1.3 开花期高温热害的性状及机制分析 | 第16-20页 |
1.3.1 花粉粒育性及花药开裂 | 第16-17页 |
1.3.2 柱头花粉粒萌发 | 第17-18页 |
1.3.3 柱头花粉管伸长 | 第18-20页 |
1.4 花期高温抑制水稻-蔗糖转运的作用机制 | 第20-23页 |
1.4.1 韧皮部装载 | 第20-21页 |
1.4.2 韧皮部运输 | 第21页 |
1.4.3 韧皮部卸载 | 第21-22页 |
1.4.4 开花期高温胁迫影响水稻同化物运输的作用机理 | 第22-23页 |
1.5 水稻耐高温伤害的遗传学研究 | 第23页 |
1.6 水稻耐热性鉴定方法 | 第23-24页 |
1.7 展望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水稻杂交F1代耐热性与其亲本的关系分析 | 第25-3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6页 |
2.1.3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2.2.1 花期高温对水稻保持系结实性状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2 花期高温对水稻恢复系结实性状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 保持系及恢复系花期高温鉴定结果及材料挑选 | 第28-29页 |
2.2.4 花期高温对杂交F1代结实性状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5 水稻杂交F1代耐热性与亲本的关系分析 | 第30-32页 |
2.3 讨论 | 第32-35页 |
2.3.1 高温热害临界温度 | 第32-33页 |
2.3.2 高温评价指标 | 第33页 |
2.3.3 水稻耐热性遗传分析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强势粒和弱势粒颖花育性及粒重的影响 | 第35-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3.1.1 实验设计 | 第36页 |
3.1.2 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3.1.3 统计分析 | 第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3.2.1 结实率与千粒重 | 第37页 |
3.2.2 强势粒及弱势粒温度 | 第37-41页 |
3.2.3 冠层温度和相对含水量 | 第41页 |
3.2.4 花粉粒育性及柱头花粉粒数 | 第41-42页 |
3.2.5 柱头花粉粒萌发及柱头ROS | 第42-43页 |
3.2.6 籽粒形态 | 第43-44页 |
3.2.7 籽粒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高温对水稻授粉后雌蕊组织生长素代谢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 第48-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9页 |
4.1.3 统计分析 | 第49-5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6页 |
4.2.1 小穗育性及花粉管长度 | 第50-52页 |
4.2.2 花粉粒育性及柱头花粉粒数 | 第52-53页 |
4.2.3 柱头花粉粒萌发及花粉管伸长 | 第53页 |
4.2.4 柱头ROS及柱头水势 | 第53-54页 |
4.2.5 植物激素含量 | 第54-55页 |
4.2.6 IAAO和POD活性 | 第55-56页 |
4.2.7 黄酮醇含量 | 第56页 |
4.3 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花期高温抑制水稻韧皮部同化物转运的作用机制 | 第58-7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5.1.3 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0-69页 |
5.2.1 结实率与千粒重 | 第60-61页 |
5.2.2 光合作用 | 第61-63页 |
5.2.3 植株温度 | 第63页 |
5.2.4 干物质分配 | 第63-64页 |
5.2.5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 第64页 |
5.2.6 籽粒形态及淀粉分支酶(Q酶)活性 | 第64-66页 |
5.2.7 超微结构 | 第66页 |
5.2.8 蔗糖转运体相对表达量 | 第66-69页 |
5.3 讨论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