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3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装甲材料与装甲结构 | 第18-22页 |
1.2.1 装甲材料及其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第18-21页 |
1.2.2 装甲结构 | 第21-22页 |
1.3 装甲结构抗侵彻性能评估方法 | 第22-24页 |
1.3.1 实验测试 | 第22页 |
1.3.2 数值仿真 | 第22-23页 |
1.3.3 理论解析 | 第23-24页 |
1.4 陶瓷复合装甲及其抗侵彻特性研究进展 | 第24-34页 |
1.4.1 典型陶瓷复合装甲结构 | 第24-25页 |
1.4.2 抗侵彻性能影响因素 | 第25-30页 |
1.4.3 抗侵彻评估模型 | 第30-32页 |
1.4.4 泡沫铝材料及其在陶瓷复合装甲设计中的应用 | 第32-34页 |
1.5 研究现状分析 | 第34-35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8页 |
第2章 装甲结构及其抗侵彻性能实验与数值仿真方法 | 第38-67页 |
2.1 引言 | 第38页 |
2.2 装甲结构及其性能表征 | 第38-41页 |
2.2.1 基本构型设计 | 第38-40页 |
2.2.2 装甲结构抗侵彻性能表征 | 第40-41页 |
2.3 实验测试方法 | 第41-45页 |
2.3.1 实验设备 | 第41-42页 |
2.3.2 弹体速度测量 | 第42-44页 |
2.3.3 靶板损伤测量 | 第44-45页 |
2.4 数值仿真方法 | 第45-53页 |
2.4.1 计算方法 | 第45-46页 |
2.4.2 几何模型及网格 | 第46页 |
2.4.3 接触算法 | 第46-49页 |
2.4.4 材料模型 | 第49-53页 |
2.5 2A12铝合金J-C本构模型参数获取 | 第53-66页 |
2.5.1 准静态拉伸 | 第53-56页 |
2.5.2 霍普金森杆原理 | 第56-60页 |
2.5.3 霍普金森杆实验 | 第60-6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3章 泡沫铝率相关本构模型研究 | 第67-93页 |
3.1 引言 | 第67页 |
3.2 屈服准则与本构关系 | 第67-69页 |
3.3 单向压缩下的响应特征 | 第69-79页 |
3.3.1 常温准静态压缩 | 第69-72页 |
3.3.2 高温准静态压缩 | 第72-73页 |
3.3.3 常温动态压缩 | 第73-79页 |
3.4 单向拉伸失效 | 第79-81页 |
3.5 塑性泊松比 | 第81-90页 |
3.5.1 泡沫铝Taylor实验 | 第81-83页 |
3.5.2 经典Taylor杆理论 | 第83-85页 |
3.5.3 多孔材料Taylor杆理论 | 第85-86页 |
3.5.4 多孔材料Taylor杆塑性变形分析 | 第86-89页 |
3.5.5 泡沫铝塑性泊松比 | 第89-90页 |
3.6 泡沫铝率相关本构模型的验证 | 第90-9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4章 陶瓷/泡沫铝/金属装甲结构抗侵彻性能及界面粘结与周向约束效应 | 第93-115页 |
4.1 引言 | 第93页 |
4.2 装甲结构设计 | 第93-94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94-96页 |
4.4 数值仿真有效性 | 第96-99页 |
4.4.1 弹体磨蚀 | 第96-97页 |
4.4.2 陶瓷板及泡沫板损伤 | 第97-98页 |
4.4.3 背板损伤 | 第98-99页 |
4.5 层间界面粘结 | 第99-108页 |
4.5.1 分层损伤特性 | 第99-103页 |
4.5.2 弹道极限速度 | 第103-104页 |
4.5.3 侵彻过程 | 第104-106页 |
4.5.4 影响机制 | 第106-108页 |
4.6 周向约束 | 第108-113页 |
4.6.1 分层损伤特性 | 第108-110页 |
4.6.2 弹道极限速度 | 第110页 |
4.6.3 侵彻过程 | 第110-112页 |
4.6.4 影响机制 | 第112-11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5章 陶瓷/金属/泡沫铝/金属装甲结构分层参数对其抗侵彻性能的影响 | 第115-136页 |
5.1 引言 | 第115页 |
5.2 装甲构型设计探讨 | 第115-116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116-119页 |
5.4 数值仿真有效性 | 第119-123页 |
5.4.1 几何模型 | 第119页 |
5.4.2 接触与边界设置 | 第119-120页 |
5.4.3 仿真有效性 | 第120-123页 |
5.5 分层厚度设置 | 第123-130页 |
5.5.1 组合方式 | 第123页 |
5.5.2 弹道极限速度 | 第123-124页 |
5.5.3 金属板厚度设置 | 第124-128页 |
5.5.4 泡沫板厚度设置 | 第128-130页 |
5.6 泡沫铝孔隙率效应 | 第130-135页 |
5.6.1 泡沫铝材料参数与孔隙率关系 | 第130-131页 |
5.6.2 弹道极限速度 | 第131-132页 |
5.6.3 侵彻过程 | 第132-133页 |
5.6.4 弹体轴向运动与耗能 | 第133-13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6章 陶瓷/金属/泡沫铝/金属装甲结构抗侵彻模型 | 第136-158页 |
6.1 引言 | 第136页 |
6.2 模型建立 | 第136-152页 |
6.2.1 装甲结构抗侵彻物理过程 | 第136-138页 |
6.2.2 弹体侵彻陶瓷板陶瓷锥形成阶段 | 第138-143页 |
6.2.3 金属过渡板冲塞形成阶段 | 第143-150页 |
6.2.4 泡沫板塞块冲击背板阶段 | 第150-151页 |
6.2.5 抗侵彻过程耗能分析 | 第151-152页 |
6.3 模型验证与探讨 | 第152-154页 |
6.4 装甲结构优化分析 | 第154-15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56-158页 |
结论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73-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个人简历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