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1页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1.2 聚集诱导发光现象概述 | 第15-25页 |
1.2.1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化合物种类 | 第16-21页 |
1.2.1.1 硅杂环戊二烯类 | 第16页 |
1.2.1.2 取代苯乙烯类 | 第16-18页 |
1.2.1.3 9, 10-二苯乙烯基蒽类( 9, 10-distyrylanthracene, DSA) | 第18页 |
1.2.1.4 三苯胺类衍生物 | 第18-19页 |
1.2.1.5 含有氢键类化合物 | 第19页 |
1.2.1.6 聚合物类 | 第19-20页 |
1.2.1.7 其他种类 | 第20-21页 |
1.2.2 聚集诱导发光机理 | 第21-25页 |
1.2.2.1 分子内旋转受限 | 第21-22页 |
1.2.2.2 形成特殊的激基缔合物或聚集体 | 第22-23页 |
1.2.2.3 分子内扭转电荷转移(twisted intramolecular change transfer, TICT) | 第23-24页 |
1.2.2.4 限制激发态的无辐跃迁 | 第24-25页 |
1.3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传感检测机理 | 第25-30页 |
1.3.1 溶解度改变 | 第25-26页 |
1.3.2 静电相互作用 | 第26-27页 |
1.3.3 亲疏水效应 | 第27-28页 |
1.3.4 氢键结合 | 第28页 |
1.3.5 电子转移或电荷转移 | 第28-29页 |
1.3.6 自组装 | 第29-30页 |
1.4 聚集诱导发光效应在传感上的应用 | 第30-37页 |
1.4.1 AIE效应在化学传感上的应用 | 第31-33页 |
1.4.1.1 金属离子检测 | 第31-32页 |
1.4.1.2 阴离子检测 | 第32页 |
1.4.1.3 p H检测 | 第32-33页 |
1.4.1.4 易爆物检测 | 第33页 |
1.4.2 AIE在生物传感上的应用 | 第33-37页 |
1.4.2.1 多糖检测 | 第33-34页 |
1.4.2.2 核酸检测 | 第34-35页 |
1.4.2.3 蛋白和酶检测 | 第35-37页 |
1.4.2.4 生物小分子检测 | 第3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37-41页 |
1.5.1 课题研究背景和面对的问题 | 第37-38页 |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38-39页 |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基于被检物诱导聚赖氨酸聚集体的荧光探针及其对亚硫酸根离子的检测 | 第41-65页 |
2.1 引言 | 第41-4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3-46页 |
2.2.1 试剂与原料 | 第43页 |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43-45页 |
2.2.2.1 聚赖氨酸链上修饰有苯甲醛(PL-CHO)化合物的制备 | 第44页 |
2.2.2.2 1, 2-双(4-甲基苯基)-1,2-二苯乙烯(化合物 2)的合成 | 第44页 |
2.2.2.3 1,2-双[4-(三乙基铵甲撑)-苯基]-1,2-二苯乙烯溴盐(TPE-2N+)合成 | 第44-45页 |
2.2.3 荧光测试 | 第45页 |
2.2.4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测试 | 第45页 |
2.2.5 仪器表征与分析测试 | 第45-4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6-64页 |
2.3.1 目标化合物的表征 | 第46-49页 |
2.3.1.1 PL-CHO的表征 | 第46-47页 |
2.3.1.2 1, 2-双(4-甲基苯基)-1,2-二苯乙烯(化合物 2)的表征 | 第47-48页 |
2.3.1.3 1,2-双[4-(三乙基铵甲撑)-苯基]-1,2-二苯乙烯溴盐(TPE-2N+)表征 | 第48-49页 |
2.3.2 检测体系对亚硫酸根的检测功能 | 第49-57页 |
2.3.2.1 检测体系对亚硫酸根的荧光检测 | 第50-51页 |
2.3.2.2 探针检测的选择性和抗干扰性的荧光光谱分析 | 第51-52页 |
2.3.2.3 探针检测的选择性的动态光散射(DLS)分析 | 第52-55页 |
2.3.2.4 检测体系对类亚硫酸根盐的检测分析 | 第55-56页 |
2.3.2.5 检测体系的响应时间测试分析 | 第56页 |
2.3.2.6 探针检测的检测下限 | 第56-57页 |
2.3.3 探针检测机理探讨 | 第57-61页 |
2.3.3.1 反应前后的1H NMR测试比较分析 | 第57-58页 |
2.3.3.2 反应前后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2.3.3.3 TEM、Size和Zeta电位的测试分析 | 第59-61页 |
2.3.4 检测体系在实际样品中的检测应用研究 | 第61-64页 |
2.3.4.1 检测体系在啤酒和红酒中的实际测试 | 第61-62页 |
2.3.4.2 检测体系在雨水中的实际测试 | 第62-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以透明质酸作为纳米粒子的基体和反应底物构建透明质酸酶比率型荧光传感体系研究 | 第65-91页 |
3.1 引言 | 第65-6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7-70页 |
3.2.1 原料与试剂 | 第67页 |
3.2.2 合成与制备 | 第67-68页 |
3.2.2.1 9-苄基三乙基蒽溴化盐(AN-N+)的合成 | 第67-68页 |
3.2.2.2 1, 2-双(4-甲基苯基)-1,2-二苯乙烯(化合物 2)的合成 | 第68页 |
3.2.2.3 1,2-双[4-(三乙基铵甲撑)-苯基]-1,2-二苯乙烯溴盐(TPE-2N+)的合成 | 第68页 |
3.2.3 测试仪器型号 | 第68-69页 |
3.2.4 荧光传感体系储备液的制备 | 第69页 |
3.2.5 酶促降解过程分析 | 第69-70页 |
3.2.6 检测实际生物流体样品中HAase活性 | 第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90页 |
3.3.1 荧光分子合成与表征 | 第70-73页 |
3.3.1.1 AN-N+分子的表征 | 第70-71页 |
3.3.1.2 1, 2-双(4-甲基苯基)-1,2-二苯乙烯(化合物 2)的表征 | 第71-72页 |
3.3.1.3 1,2-双[4-(三乙基铵甲撑)-苯基]-1,2-二苯乙烯溴盐(TPE-2N+)的表征 | 第72-73页 |
3.3.2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检测体系的光谱分析 | 第73-80页 |
3.3.2.1 荧光分子与HA之间的ACQ与AIE效应 | 第73-77页 |
3.3.2.2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检测体系的条件优化 | 第77-79页 |
3.3.2.3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检测体系的光稳定性分析 | 第79-80页 |
3.3.3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检测体系对透明质酸酶的检测分析 | 第80-85页 |
3.3.3.1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检测体系的光谱分析 | 第80-83页 |
3.3.3.2 荧光传感检测体系中纳米粒子的形态和粒径分析 | 第83-85页 |
3.3.4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85-86页 |
3.3.5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检测体系的抗干扰性实验 | 第86-87页 |
3.3.6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检测体系的检测下限分析计算 | 第87-88页 |
3.3.7 荧光纳米粒子传感检测体系对实际生理样品的检测 | 第88-9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四章 以 9-蒽醛的激基缔合发光性质构建可识别SO32-的比率型荧光传感体系 | 第91-112页 |
4.1 引言 | 第91-9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3-95页 |
4.2.1 原料和试剂 | 第93页 |
4.2.2 仪器表征与分析测试 | 第93-94页 |
4.2.3 荧光光谱样品测试制备方法 | 第94页 |
4.2.4 TEM样品观察制备方法 | 第94页 |
4.2.5 荧光量子产率的测定 | 第94-9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5-111页 |
4.3.1 9-蒽醛的发光性质 | 第95-100页 |
4.3.1.1 9-蒽醛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 | 第95-96页 |
4.3.1.2 9-蒽醛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 | 第96-97页 |
4.3.1.3 1-芘甲醛和 2-萘甲醛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 | 第97-99页 |
4.3.1.4 9-蒽醛的聚集诱导发光机理和荧光量子产率 | 第99页 |
4.3.1.5 荧光探针的光稳定性研究 | 第99-100页 |
4.3.2 探针对亚硫酸根的荧光检测性能 | 第100-111页 |
4.3.2.1 探针对亚硫酸根的比率检测 | 第100-102页 |
4.3.2.2 探针对亚硫酸根的专一性和抗干扰性分析 | 第102-104页 |
4.3.2.3 探针的检测下限分析 | 第104-105页 |
4.3.2.4 探针对亚硫酸根检测的机理研究 | 第105-109页 |
4.3.2.5 探针对含亚硫酸根的实际生活样品的检测应用 | 第109-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附件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