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试剂与纯化学品的生产论文--催化剂(触媒)论文

ZrO2担载的Cu,Ag,Co和Ni模型催化剂结构和界面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1.1 引言第12-14页
    1.2 Zr_2载的金属催化剂第14-17页
        1.2.1 ZrO_2负载型催化剂的应用第14-16页
        1.2.2 ZrO_2的结构第16-17页
    1.3 金属/ZrO_2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7-23页
        1.3.1 金属/YSZ模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1.3.2 ZrO_2薄膜的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3 基于ZrO_2薄膜的模型催化剂研究进展第21-23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3页
第二章 实验技术,方法及原理第33-46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光电子能谱(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PES)第33-39页
        2.2.1 基本原理第33-35页
        2.2.2 光电离过程第35-36页
        2.2.3 光电子能谱的分类第36-39页
    2.4 低能电子衍射第39-41页
    2.5 热脱附谱(Thermal desorption spectroscopy,TDS)第41-42页
    2.6 同步辐射线站第42-45页
        2.6.1 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光电子能谱实验站第42-44页
        2.6.2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Ⅱ)催化与表面科学实验站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6页
第三章 Ag/ZrO_2(111)界面光电子能谱研究第46-67页
    3.1 有序ZrO_2(111)薄膜的制备及表征第47-50页
    3.2 Ag在ZrO_2(111)薄膜表面的吸附第50-58页
        3.2.1 Ag在ZrO_2111)表面的生长模式第50-52页
        3.2.2 Ag在ZrO_2(111)表面的界面相互作用及电子结构第52-56页
        3.2.3 Ag在ZrO_2(111)表面的热稳定性第56-58页
    3.3 Au,Cu和Ag在ZrO_2(111)薄膜表面对比第58-60页
        3.3.1 生长以及成核的对比第58页
        3.3.2 界面相互作用以及电子结构的对比第58-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第四章 甲醇在Cu/ZrO_2(111)和Ag/ZrO_2(111)模型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分解第67-87页
    4.1 甲醇在ZrO_2(111)薄膜表面的吸附和分解第67-72页
    4.2 甲醇在Cu/ZrO_2(111)模型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分解第72-77页
    4.3 甲醇在Ag/ZrO_2(111)模型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分解第77-79页
    4.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7页
第五章 Co/ZrO_2(111)和Ni/ZrO_2(111)模型催化剂的界面性质第87-110页
    5.1 Co和Ni在ZrO_2111)薄膜表面的生长第87-91页
    5.2 Co和Ni与ZrO_2(111)薄膜间的相互作用第91-99页
        5.2.1 Co和ZrO_2的界面相互作用第91-95页
        5.2.2 Ni和ZrO_2界面相互作用第95-99页
    5.3 C.和Ni在ZrO_2(111)薄膜表面的热稳定性第99-104页
        5.3.1 Co在ZrO_2(111)薄膜表面的热稳定性第99-102页
        5.3.2 Ni在ZrO_2(111)薄膜表面的热稳定性第102-104页
    5.4 本章小结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0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3页
    6.1 全文总结第110-111页
    6.2 未来展望第111-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非均匀多孔介质中单相流动的有限分析数值格式
下一篇:微生物混合菌群促进粗甘油生物转化同步产氢产乙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