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1-14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3.2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2.驰名商标特殊保护制度的内容 | 第14-21页 |
| 2.1 驰名商标的概念 | 第14-15页 |
| 2.2 驰名商标的特征 | 第15-17页 |
| 2.2.1 驰名商标的高知名度 | 第15页 |
| 2.2.2 驰名商标的强显著性 | 第15-16页 |
| 2.2.3 驰名商标认定的特殊性 | 第16页 |
| 2.2.4 驰名商标的保护特殊性 | 第16-17页 |
| 2.3 驰名商标的认定 | 第17-19页 |
| 2.3.1 驰名商标的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2.3.2 驰名商标的认定路径 | 第18-19页 |
| 2.4 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措施 | 第19-21页 |
| 2.4.1 不予注册 | 第19页 |
| 2.4.2 宣告已注册的商标无效 | 第19页 |
| 2.4.3 禁止使用 | 第19-21页 |
| 3.驰名商标的禁止混淆保护 | 第21-30页 |
| 3.1 混淆的概念和种类 | 第21-23页 |
| 3.1.1 混淆的概念 | 第21页 |
| 3.1.2 混淆的种类 | 第21-23页 |
| 3.2 欧盟、美国、日本关于驰名商标混淆的法律规制 | 第23-27页 |
| 3.2.1 欧盟关于驰名商标混淆的法律规制 | 第23-25页 |
| 3.2.2 美国关于驰名商标混淆的法律规制 | 第25-26页 |
| 3.2.3 日本关于驰名商标混淆的法律规制 | 第26-27页 |
| 3.3 我国关于驰名商标混淆的法律规制 | 第27-29页 |
| 3.4 采用禁止混淆保护驰名商标的局限 | 第29-30页 |
| 4.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 第30-40页 |
| 4.1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产生和发展 | 第30-33页 |
| 4.1.1 驰名商标反淡化的产生 | 第30-31页 |
| 4.1.2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发展 | 第31-33页 |
| 4.2 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概念、分类及性质 | 第33-36页 |
| 4.2.1 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概念 | 第33-34页 |
| 4.2.2 驰名商标反淡化的分类 | 第34-35页 |
| 4.2.3 驰名商标反淡化的行为性质 | 第35-36页 |
| 4.3 我国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现状 | 第36-37页 |
| 4.4 我国学者关于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争论 | 第37-40页 |
| 4.4.1 肯定说 | 第37-39页 |
| 4.4.2 否定说 | 第39-40页 |
| 5.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 第40-48页 |
| 5.1 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0-41页 |
| 5.1.1 我国驰名商标禁止混淆的侵权判定标准存在不足 | 第40页 |
| 5.1.2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缺失 | 第40页 |
| 5.1.3 驰名商标侵权赔偿方式不完善 | 第40页 |
| 5.1.4 防御商标制度缺失 | 第40-41页 |
| 5.2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对策 | 第41-48页 |
| 5.2.1 完善驰名商标禁止混淆的侵权条款 | 第41-42页 |
| 5.2.2 引入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制度 | 第42-45页 |
| 5.2.3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侵权赔偿方式 | 第45-46页 |
| 5.2.4 引入防御商标制度 | 第46-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