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1.1 锂离子电池发展概述 | 第9-10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3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1-14页 |
1.3.1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1-12页 |
1.3.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第12-13页 |
1.3.3 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 | 第13页 |
1.3.4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材料 | 第13-14页 |
1.4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 | 第14-15页 |
1.4.1 成膜添加剂 | 第14-15页 |
1.4.2 过充保护添加剂 | 第15页 |
1.4.3 阻燃添加剂 | 第15页 |
1.4.4 其他类添加剂 | 第15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15-17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碳酸甘油酯衍生物的合成实验及表征 | 第17-31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7-1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7-18页 |
2.2 碳酸甘油酯的合成及物理表征 | 第18-20页 |
2.2.1 碳酸甘油酯的合成 | 第18页 |
2.2.2 碳酸甘油酯的核磁共振图谱 | 第18-19页 |
2.2.3 碳酸甘油酯红外图谱 | 第19-20页 |
2.3 双(2,3-环碳酸甘油酯)碳酸酯的合成及物理表征 | 第20-24页 |
2.3.1 双(2,3-环碳酸甘油酯)碳酸酯的合成 | 第20-21页 |
2.3.2 双(2,3-环碳酸甘油酯)碳酸酯的核磁共振图谱 | 第21页 |
2.3.3 双(2,3-环碳酸甘油酯)碳酸酯的红外图谱 | 第21-22页 |
2.3.4 双(2,3-环碳酸甘油酯)碳酸酯的热重-红外联用 | 第22-24页 |
2.4 双(2,3-环碳酸甘油酯)草酸酯的合成及物理表征 | 第24-27页 |
2.4.1 双(2,3-环碳酸甘油酯)草酸酯的合成 | 第24页 |
2.4.2 双(2,3-环碳酸甘油酯)草酸酯的核磁共振图谱 | 第24-25页 |
2.4.3 双(2,3-环碳酸甘油酯)草酸酯的红外图谱 | 第25-26页 |
2.4.4 双(2,3-环碳酸甘油酯)草酸酯的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 第26-27页 |
2.5 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合成及物理表征 | 第27-31页 |
2.5.1 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合成 | 第27-28页 |
2.5.2 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核磁共振图谱 | 第28-29页 |
2.5.3 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红外图谱 | 第29页 |
2.5.4 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的热重-红外联用分析 | 第29-31页 |
3 电化学实验及电化学行为的表征 | 第31-51页 |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1-32页 |
3.1.1 实验试剂(耗材) | 第3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3.2 扣式电池的组装及电化学测试 | 第32-33页 |
3.2.1 电解液的制备 | 第32页 |
3.2.2 负极片的制备 | 第32页 |
3.2.3 负极半电池的组装 | 第32页 |
3.2.4 电化学测试 | 第32-33页 |
3.3 不同浓度双(2,3-环碳酸甘油酯)碳酸酯添加剂的电化学行为 | 第33-38页 |
3.3.1 充放电测试 | 第33-35页 |
3.3.2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35-36页 |
3.3.3 添加剂对电池循环伏安(CV)性能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4 碳酸酯作为添加剂对负极材料表面形态(SEM)的影响 | 第38页 |
3.4 不同浓度双(2,3-环碳酸甘油酯)草酸酯添加剂的电化学行为 | 第38-45页 |
3.4.1 充放电测试 | 第38-40页 |
3.4.2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40-42页 |
3.4.3 草酸酯在graphite|Li半电池中对循环伏安(CV)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4 草酸酯作为添加剂对负极表面形态(SEM)的作用 | 第43-45页 |
3.5 四(2,3-环碳酸甘油酯)均苯四甲酸酯添加剂的电化学行为 | 第45-51页 |
3.5.1 充放电测试 | 第45-47页 |
3.5.2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47-48页 |
3.5.3 四甲酸酯添加剂对电池的循环伏安(CV)的作用 | 第48-49页 |
3.5.4 四甲酸酯作为添加剂对电极材料表面形貌(SEM)的影响 | 第49-51页 |
4 结论 | 第51-53页 |
5 展望 | 第53-5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1-62页 |
8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