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10-16页 |
| 1.1 选题缘由 | 第10-13页 |
| 1.1.1 社会现实的需求 | 第10-11页 |
| 1.1.2 理论研究的需求 | 第11-13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1.2.1 开展诚信认知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厘清诚信的内涵、阐明诚信的结构及其心理机制 | 第13-14页 |
| 1.2.2 诚信认知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为社会和组织机构科学选拔和任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 第14-16页 |
|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构思 | 第16-37页 |
| 2.1 诚信的界定 | 第16-19页 |
| 2.2 诚信的结构 | 第19-24页 |
| 2.2.1 诚信的单向二因素结构 | 第19-20页 |
| 2.2.2 诚信的单向三因素结构 | 第20页 |
| 2.2.3 诚信的单向四因素结构 | 第20-21页 |
| 2.2.4 诚信的单向五因素结构 | 第21页 |
| 2.2.5 诚信的双向多因素结构 | 第21-24页 |
| 2.3 诚信的测评方法 | 第24-28页 |
| 2.3.1 问卷法 | 第24-25页 |
| 2.3.2 情景测试法 | 第25页 |
| 2.3.3 心理词汇学测评法 | 第25-26页 |
| 2.3.4 实验室方法 | 第26-28页 |
| 2.4 人格特质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 第28-31页 |
| 2.4.1 外倾性人格特质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 第28-29页 |
| 2.4.2 自我或自我同一性对认知过程的影响 | 第29-31页 |
| 2.5 诚信与认知加工特点 | 第31-33页 |
| 2.6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构思 | 第33-37页 |
| 2.6.1 问题的提出 | 第33-34页 |
| 2.6.2 研究构思 | 第34-37页 |
| 3 诚信水平影响个体认知加工的实证研究 | 第37-53页 |
| 3.1 研究1:个体诚信水平对内隐自我关联性加工的影响 | 第37-44页 |
| 3.1.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37-38页 |
| 3.1.2 研究方法 | 第38-40页 |
| 3.1.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 3.2 研究2:不同诚信水平个体的非自我关联认知偏差----外显记忆偏向效应 | 第44-53页 |
| 3.2.1 实验目的与假设 | 第45-46页 |
| 3.2.2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 3.2.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 4 讨论 | 第53-60页 |
| 4.1 个体诚信水平与内隐自我关联性加工的关系 | 第54-56页 |
| 4.2 不同诚信水平被试的非自我关联性认知偏差——外显记忆偏向效应 | 第56-58页 |
| 4.3 诚信对认知活动可能的调控机制 | 第58-60页 |
| 5 总结 | 第60-62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 5.2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60-62页 |
| 5.2.1 研究创新 | 第60-61页 |
| 5.2.2 研究不足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 附录 | 第74-79页 |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