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5-21页 |
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及其内涵 | 第15-19页 |
2.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定义 | 第15页 |
2.1.2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特点 | 第15-17页 |
2.1.3 反向抵押贷款与普通抵押贷款的比较分析 | 第17-19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代际财富传递理论 | 第20-21页 |
第3章 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可行性分析 | 第21-37页 |
3.1 我国中国养老现状及分析 | 第21-25页 |
3.1.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影响 | 第21-23页 |
3.1.2 我国养老模式现状及特点 | 第23-25页 |
3.1.3 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意义 | 第25页 |
3.2 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条件 | 第25-27页 |
3.2.1 日渐提高的住房自有率 | 第25-26页 |
3.2.2 资金充裕的金融机构 | 第26页 |
3.2.3 日渐活跃的二手房产市场 | 第26-27页 |
3.2.4 逐步转变的消费意识 | 第27页 |
3.3 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中国障碍 | 第27-32页 |
3.3.1 我国典型城市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实践 | 第27-29页 |
3.3.2 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障碍 | 第29-30页 |
3.3.3 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障碍分析 | 第30-32页 |
3.4 政府和商业银行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动力分析 | 第32-37页 |
3.4.1 政府开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动力分析 | 第32-34页 |
3.4.2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动力分析 | 第34-36页 |
3.4.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国际经验借鉴 | 第37-44页 |
4.1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模式及经验 | 第37-40页 |
4.1.1 美国模式发展状况 | 第37-38页 |
4.1.2 美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市场的产品模式 | 第38-40页 |
4.2 其他国家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及经验 | 第40-41页 |
4.2.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及经验 | 第40页 |
4.2.2 新加坡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模式及经验 | 第40-41页 |
4.3 国际发展经验的启示 | 第41-44页 |
4.3.1 政府的支持引发市场变革 | 第41-42页 |
4.3.2 完善金融体系培养金融人才 | 第42页 |
4.3.3 媒体宣传和普及教育 | 第42页 |
4.3.4 产品的多样化设计 | 第42-43页 |
4.3.5 私营机构的参与 | 第43-44页 |
第5章 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建议 | 第44-50页 |
5.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开展模式 | 第44-45页 |
5.1.1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组织模式设计 | 第44页 |
5.1.2 选择贷款机构 | 第44-45页 |
5.2 我国推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政策建议 | 第45-48页 |
5.2.1 完善土地法规及监管制度 | 第45-46页 |
5.2.2 调控房地产市场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 | 第46页 |
5.2.3 扩大舆论宣传消除传统观念束缚 | 第46-47页 |
5.2.4 政府加强诱导性政策支持 | 第47页 |
5.2.5 进行税收等财政补贴提高主体收益 | 第47-48页 |
5.2.6 政府与民间资本结合进入金融机构发挥效益 | 第48页 |
5.3 小结与展望 | 第48-50页 |
5.3.1 论文的总结 | 第48-49页 |
5.3.2 论文的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