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25页 |
一、前言 | 第13-16页 |
二、近三十年赵孟頫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21页 |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1-22页 |
四、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上篇 画品 | 第25-96页 |
第一章 艺品和人品 | 第26-47页 |
第二章 赵孟頫仕元问题的研究 | 第47-76页 |
第一节 持贬抑观点的研究 | 第51-66页 |
第二节 持褒奖观点的研究 | 第66-69页 |
第三节 持同情理解观点的研究 | 第69-76页 |
第三章 赵孟頫画品和人品的研究 | 第76-93页 |
第一节 以人品定画品 | 第76-80页 |
第二节 以画品评人品 | 第80-84页 |
第三节 人品之外评画品 | 第84-87页 |
第四节 评论的矛盾 | 第87-93页 |
小结 | 第93-96页 |
下篇 画论 | 第96-215页 |
第一章 画论和实践 | 第97-111页 |
第二章“古意论”的研究 | 第111-188页 |
第一节 赵孟頫书画鉴藏的研究 | 第113-156页 |
一、皇室藏画和赵孟頫家族背景的研究 | 第114-119页 |
二、赵孟頫自藏、家藏研究 | 第119-126页 |
(一)自藏作品的研究 | 第119-121页 |
(二)家藏作品的研究 | 第121-126页 |
三、赵孟頫鉴藏研究 | 第126-153页 |
(一)鉴藏时风、交游、赠送、市购等研究 | 第126-130页 |
(二)寓目题跋过的作品研究 | 第130-140页 |
(三)鉴藏常用印研究 | 第140-144页 |
(四)对赵孟頫鉴藏的评价研究 | 第144-151页 |
(五)赵孟頫的鉴定失误研究 | 第151-153页 |
小结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赵孟頫“古意”论的研究 | 第156-188页 |
一、“古意”论内容的研究 | 第157-173页 |
(一)师古原因的研究 | 第157-162页 |
(二)赵孟頫师法对象的研究 | 第162-164页 |
(三)赵孟頫师古方法的研究 | 第164-173页 |
二、对赵孟頫师古的不同持论研究 | 第173-178页 |
(一)对“古意”论持否定态度之观点 | 第173-176页 |
(二)对“古意”论持肯定态度之观点 | 第176-177页 |
(三)其他持论者的观点 | 第177-178页 |
三、“师古”和“复古”之争 | 第178-181页 |
四、“古意”论影响的研究 | 第181-186页 |
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三章“书画同源”论的研究 | 第188-213页 |
第一节“书画同源”论内容的研究 | 第190-206页 |
一、国内研究者对“书画本同”的研究 | 第190-199页 |
(一)美术界的“书画同源”研究 | 第190-197页 |
(二)美学界的“书画同源”研究 | 第197-199页 |
二、海外研究者的“视像结构分析法”研究 | 第199-206页 |
第二节“书画同源”论创新权的研究 | 第206-209页 |
第三节 赵孟頫“书画本同”论价值的研究 | 第209-213页 |
(一)持肯定态度的观点研究 | 第209-210页 |
(二)持部分肯定的观点研究 | 第210-213页 |
小结 | 第213-215页 |
结语 | 第215-218页 |
附录 | 第218-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23-23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38-239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主持和参与的项目 | 第239-240页 |
致谢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