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 提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第11-16页 |
| 1.中医学对痛经的认识 | 第11-12页 |
| 2.中医对腧穴配伍的认识 | 第12-16页 |
| 2.1 腧穴配伍的概念 | 第12-13页 |
| 2.2 腧穴配伍与针灸处方的关系 | 第13页 |
| 2.3 腧穴配伍的历史发展 | 第13-16页 |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35页 |
| 1.资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 1.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1.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2 痛经古代针刺腧穴配伍研究 | 第17-27页 |
| 2.1 针刺治疗痛经主要相关著作梳理 | 第17-19页 |
| 2.2 单穴处方统计分析 | 第19-21页 |
| 2.3 古代针刺治疗痛经腧穴配伍统计分析 | 第21-27页 |
| 3 痛经现代针刺腧穴配伍研究 | 第27-35页 |
| 3.1 现代腧穴配伍常用穴 | 第27-29页 |
| 3.2 现代配伍选穴在十四经的分布情况 | 第29页 |
| 3.3 现代配伍选穴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 | 第29-30页 |
| 3.4 现代腧穴配伍中特定穴的使用情况 | 第30-31页 |
| 3.5 配伍特点 | 第31-35页 |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5-51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35-37页 |
| 1.1 受试者来源 | 第35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35-36页 |
| 1.3 评分标准 | 第36页 |
| 1.4 纳入标准 | 第36页 |
| 1.5 排除标准 | 第36页 |
| 1.6 剔除标准 | 第36-37页 |
| 1.7 脱落标准 | 第37页 |
| 1.8 中止和撤出试验标准 | 第37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 2.1 分组及样本量 | 第37页 |
| 2.2 操作方法 | 第37-38页 |
| 2.3 试验过程 | 第38页 |
| 2.4 观察指标 | 第38-39页 |
| 2.5 统计方法 | 第39页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51页 |
| 3.1 基线情况比较 | 第39-40页 |
| 3.2 试验结果 | 第40-51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1-63页 |
| 1.古今针刺治疗痛经腧穴配伍规律分析 | 第51-54页 |
| 1.1 古今针刺治疗痛经腧穴配伍及选穴特点 | 第51-53页 |
| 1.2 古今文献治疗痛经腧穴配伍选穴对比分析 | 第53-54页 |
| 2.治疗痛经配伍选穴分析 | 第54-56页 |
| 2.1 从选穴方面 | 第54页 |
| 2.2 从选经方面 | 第54-56页 |
| 2.3 从部位方面 | 第56页 |
|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56-63页 |
| 3.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6-60页 |
| 3.2 临床研究选穴组方依据 | 第60-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附录 | 第68-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查新报告 | 第75-86页 |
| 发表论文 | 第86-99页 |
| 详细摘要 | 第99-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