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藻类论文

微拟球藻化学诱变及富油藻株的高通量筛选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文献综述第12-23页
    1 能源问题日趋严峻第12页
    2 生物柴油第12-14页
    3 育种的方法第14-16页
        3.1 基因工程第14页
        3.2 针对碳水化合物代谢机制的基因修饰第14-15页
        3.3 针对脂肪酸合成的基因工程第15页
        3.4 针对碳同化途径的基因修饰第15-16页
    4 诱变育种第16-18页
        4.1 物理诱变第16-17页
        4.2 化学诱变第17页
        4.3 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的比较第17-18页
    5 诱变机理的解释第18-19页
    6 筛选技术第19-20页
        6.1 筛选技术简介第19页
        6.2 高通量筛选第19-20页
    7 微拟球藻的研究进展第20-23页
第二章 诱变实验第23-30页
    1 材料仪器第23页
        1.1 藻种培养条件第23页
        1.2 试剂与仪器第23页
    2 藻种分离纯化第23-24页
    3 诱变方法第24-26页
        3.1 预实验确定EMS和NTG的最佳浓度第24页
        3.2 EMS诱变第24-25页
        3.3 NTG诱变第25页
        3.4 诱变藻株的筛选第25-26页
    4 结果与讨论第26-28页
        4.1 确定BODIPY的最佳染色浓度第26-27页
        4.2 EMS和NTG诱变最佳浓度的确定第27-28页
        4.3 EMS和NTG在诱变高油脂藻株的效率比较第28页
    5 小结第28-30页
第三章 全面评价野生株和诱变株性状第30-42页
    1 材料仪器第30页
    2 方法第30-33页
        2.1 藻种生长情况的检测第30-31页
        2.2 脂肪酸的测量方法第31页
        2.3 测总脂肪方法第31-32页
        2.4 测细胞内总蛋白方法第32页
        2.5 测碳水化合物方法第32-33页
    3 结果与讨论第33-41页
        3.1 野生N.oceanica与诱变株的生长情况对比第33-35页
        3.2 生化组分比较第35-36页
        3.3 蛋白和总碳水化合物的比较第36-38页
        3.4 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第38-39页
        3.5 通过脂类组学的方法鉴定野生N.oceanica和LAMB003中甘油三酯的组成第39-41页
    4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野生株和LAMB003油脂合成路径上关键酶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42-55页
    1 前言第42-48页
        1.1 微藻中的油脂代谢途径第44-45页
        1.2 油脂合成路径上的关键基因第45-47页
        1.4 PUFA的合成路径第47-48页
    2 材料方法第48-52页
        2.1 材料仪器第48页
        2.2 提取总RNA方法第48-49页
        2.3 反转录体系和条件第49-50页
        2.4 荧光实时定量PCR体系和程序第50页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第50-51页
        2.6 绘制标准曲线第51-52页
    3 结果与讨论第52-54页
        3.1 选取内参基因第52页
        3.2 目的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第52-54页
    4 小结第54-55页
工作总结以及未来工作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7页
附录1第67-68页
附录2第68-71页
致谢第71-73页
个人简历第73页
发表文章情况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下一篇:链状亚历山大藻micro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