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7页 |
1. 赤潮研究概况 | 第13-21页 |
1.1 赤潮的发生及其危害 | 第13-15页 |
1.2 赤潮的发生与甲藻的关系 | 第15-17页 |
1.3 赤潮爆发机理的生理生态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2. microRNA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2.1 microRNA的起源及加工 | 第21-24页 |
2.2 microRNA的特征 | 第24-25页 |
2.3 microRNA的调控机制 | 第25-26页 |
2.4 microRNA在植物中的调节作用 | 第26-28页 |
2.5 microRNA的分离及鉴定方法 | 第28-29页 |
2.6 检测及定量分析microRNA表达的方法 | 第29-30页 |
3. microRNA高通量测序及荧光定量技术 | 第30-36页 |
3.1 测序技术的发展 | 第30页 |
3.2 microRNA高通量测序技术 | 第30-32页 |
3.3 micro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藻类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3.4 microRNA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33-36页 |
4. 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章 链状亚历山大藻microRNA的高通量测序及结果分析 | 第37-60页 |
1. 前言 | 第3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7-44页 |
2.1 藻种的来源及培养 | 第37-38页 |
2.2 实验所需的试剂及仪器 | 第38-39页 |
2.3 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培养和藻细胞的收集 | 第39页 |
2.4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39-41页 |
2.5 小RNA文库的构建 | 第41页 |
2.6 数据过滤及基础分析流程 | 第41-42页 |
2.7 差异表达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 | 第42-44页 |
3. 结果 | 第44-56页 |
3.1 小RNA文库的测序结果 | 第44-45页 |
3.2 小RNA长度分布 | 第45-46页 |
3.3 链状业历山大藻中保守microRNA的鉴定和分析 | 第46-52页 |
3.4 链状亚历山大藻中新颖的microRNA | 第52-53页 |
3.5 链状亚历山大藻不同生长时期差异表达的microRNA | 第53-54页 |
3.6 差异表达的microRNA的靶基因预测及其功能注释 | 第54-56页 |
4. 讨论 | 第56-59页 |
4.1 链状亚历山大藻中小RNA长度分布模式 | 第56-57页 |
4.2 已知micoRNA在链状亚历山大藻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控作用 | 第57-58页 |
4.3 差异表达的micoRNA在链状亚历山大藻不同生长时期的调控作用 | 第58-59页 |
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三章 链状亚历山大藻差异表达的microRNA在不同生长时期和生长状态下的qPCR验证 | 第60-71页 |
1. 前言 | 第60页 |
2. 实验所需的材料、试剂及仪器 | 第60-6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60-61页 |
2.3 实验仪器 | 第61页 |
3.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3.1 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培养和收集 | 第61页 |
3.2 引物设计 | 第61-62页 |
3.3 样本的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62页 |
3.4 目的序列的回收和克隆测序 | 第62页 |
3.5 qPCR溶解曲线和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62-63页 |
3.6 qPCR检测基因的差异表达 | 第63页 |
4. 结果与分析讨论 | 第63-68页 |
4.1 一链合成效率的检测 | 第63-64页 |
4.2 质粒的检测 | 第64-65页 |
4.3 目的基因溶解曲线和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65-67页 |
4.4 四个差异mi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67-68页 |
5. 讨论 | 第68-70页 |
6. 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