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导论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资料与方法 | 第13-14页 |
四、思路与结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公司并购浪潮与法律困局 | 第16-38页 |
第一节 股权分散的现代公司与代理权争夺 | 第16-22页 |
一、股份分散的现代公司 | 第16-18页 |
二、代理权征集的规制 | 第18-20页 |
三、代理权争夺的衰落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兼并与公司控制权市场 | 第22-31页 |
一、兼并的法律处境与反思 | 第22-24页 |
二、公司控制权市场 | 第24-26页 |
三、兼并的“合法化”诉求 | 第26-28页 |
四、迟到的反垄断宽松政策 | 第28-31页 |
第三节 现金收购要约与立法空白 | 第31-36页 |
一、异军突起的现金收购要约 | 第31-33页 |
二、公司控制权收益的归属问题 | 第33-34页 |
三、投资者保护与代理问题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威廉姆斯法案》及其中立立场 | 第38-73页 |
第一节 《威廉姆斯法案》的颁布 | 第38-42页 |
第二节 美国参议院1967年第510号议案 | 第42-51页 |
一、第510号议案的主要内容 | 第42-46页 |
二、目的:通过披露保护投资者 | 第46-48页 |
三、举措:打击“不道德的”现金收购要约 | 第48-51页 |
第三节 证券交易委员会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修改建议 | 第51-58页 |
一、放弃事前审查 | 第51-53页 |
二、限定按比例收购的期限 | 第53-55页 |
三、规制公司回购自己股份的行为 | 第55-56页 |
四、增加未经股东大会更换大批董事的披露要求 | 第56-58页 |
第四节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与国会的中立立场 | 第58-72页 |
一、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在立法过程中的应用 | 第58-63页 |
二、现金收购要约真的不道德吗? | 第63-70页 |
三、联邦国会中立立场的确立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三章 决定州反收购立法走向的联邦最高法院判例 | 第73-113页 |
第一节 迈特案 | 第73-86页 |
一、1977年《伊利诺伊州商业收购法案》 | 第73-75页 |
二、案件事实与审理历史 | 第75-77页 |
三、法庭的判决意见 | 第77-80页 |
四、鲍威尔法官的关键性一票 | 第80-82页 |
五、怀特法官的其他判决理由 | 第82-86页 |
第二节 CTS案 | 第86-108页 |
一、1986年《印第安纳州商业公司法》 | 第87-90页 |
二、案件事实和审理历史 | 第90-92页 |
三、初审与上诉审意见 | 第92-103页 |
四、鲍威尔法官的判决 | 第103-108页 |
第三节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在联邦最高法院的应用与废弃 | 第108-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四章 州的反收购立法 | 第113-141页 |
第一节 各州反收购立法的三次“进化” | 第113-118页 |
一、各州反收购立法演进历程 | 第113-115页 |
二、各州反收购立法的主要类型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宾夕法尼亚式的“社会主义” | 第118-137页 |
一、海湾石油公司“死亡”的震动 | 第118-126页 |
二、宾夕法尼亚州反收购立法 | 第126-133页 |
三、反对者的抗议与公司法理论对此的否弃 | 第133-137页 |
第三节 管理层与本州利益的胜利 | 第137-140页 |
小结 | 第140-141页 |
结论 | 第141-146页 |
一、收购立法的美国模式 | 第141-142页 |
二、理论与立法的可能关系 | 第142-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
后记 | 第152-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