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 关注的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观测与实验 | 第18-24页 |
2.1 观测地点 | 第18-21页 |
2.1.1 西北太平洋航次 | 第18-19页 |
2.1.2 黄渤海航次 | 第19-20页 |
2.1.3 青岛观测点 | 第20-21页 |
2.2 仪器方法 | 第21-24页 |
2.2.1 云凝结核计数器 | 第21页 |
2.2.2 颗粒物粒径谱仪 | 第21-23页 |
2.2.3 颗粒物离线采集器 | 第23页 |
2.2.4 其他 | 第23-24页 |
3 西北太平洋CCN的浓度、来源与活性 | 第24-38页 |
3.1 西北太平洋CCN的浓度变化 | 第24-26页 |
3.2 西北太平洋CCN的来源 | 第26-34页 |
3.3 西北太平洋气溶胶的活化能力 | 第34-36页 |
3.4 西北太平洋CCN闭合研究 | 第36-38页 |
4 黄渤海CCN的浓度、来源与活性 | 第38-45页 |
4.1 黄渤海CCN的浓度变化 | 第38-40页 |
4.2 黄渤海CCN的来源 | 第40-43页 |
4.3 黄渤海气溶胶的活化能力 | 第43-45页 |
5 青岛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不同来源的CCN浓度与气溶胶活性 | 第45-67页 |
5.1 青岛采暖期和非采暖期CN,CCN和AR的变化 | 第45-53页 |
5.1.1 青岛5月19日-6月3日非采暖期监测 | 第45-49页 |
5.1.2 青岛11月6日-12月6日采暖期监测 | 第49-53页 |
5.2 新鲜的交通和生物质燃烧烟羽排放出颗粒物的N_(CCN)和AR | 第53-57页 |
5.3 在00:00-06:00之间观测到的老化烟羽颗粒物的N_(CCN)和AR | 第57-60页 |
5.4 新粒子增长的N_(CCN)和AR | 第60-64页 |
5.5 在中等和重度区域污染事件中的N_(CCN)和AR | 第64-6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