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1.2 负泊松比结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 负泊松比结构力学性能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 负泊松比材料微观结构 | 第23-25页 |
1.4.1 负泊松比材料微观结构形变机理 | 第23-25页 |
1.4.2 负泊松比材料微观结构设计 | 第25页 |
1.5 负泊松比材料应用研究 | 第25-26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2章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力学性能 | 第29-43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力学模型 | 第29-35页 |
2.2.1 负泊松比结构力学模型 | 第31-33页 |
2.2.2 负泊松比结构相对密度 | 第33-35页 |
2.3 负泊松比结构静力学特性研究 | 第35-38页 |
2.4 负泊松比结构能量吸收特性研究 | 第38-42页 |
2.4.1 负泊松比结构面内压缩特性及能量吸收 | 第38-40页 |
2.4.2 负泊松比结构能量吸收机理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基于新型TIMOSHENKO大变形梁的负泊松比结构仿真 | 第43-62页 |
3.1 引言 | 第43-44页 |
3.2 新型TIMOSHENKO大变形梁模型 | 第44-49页 |
3.3 新型TIMOSHENKO大变形梁的数值问题及模型验证 | 第49-53页 |
3.3.1 新型Timoshenko大变形梁形函数选择 | 第50-51页 |
3.3.2 新型Timoshenko大变形梁模型验证 | 第51-53页 |
3.4 负泊松比结构大变形仿真研究 | 第53-61页 |
3.4.1 二维双箭头型负泊松比单胞元结构仿真模拟 | 第54-55页 |
3.4.2 二维双箭头型负泊松比多胞单元结构仿真模拟 | 第55-57页 |
3.4.3 三维双箭头型负泊松比多胞单元结构仿真模拟 | 第57-60页 |
3.4.4 准静态压缩试验验证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的微观结构优化 | 第62-84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参数化建模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 | 第63-64页 |
4.3 负泊松比结构的参数化建模 | 第64-66页 |
4.4 基于宏观性能的负泊松比结构微观结构优化设计 | 第66-75页 |
4.4.1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优化方法及流程研究 | 第67-70页 |
4.4.2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刚度最大化优化设计 | 第70-72页 |
4.4.3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最大应力最小化优化设计 | 第72-74页 |
4.4.4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质量最小化优化设计 | 第74-75页 |
4.5 基于宏观性能的负泊松比结构微观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75-83页 |
4.5.1 NSGA-II多目标优化算法 | 第76-77页 |
4.5.2 二维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77-81页 |
4.5.2.1 优化目标及约束条件 | 第77页 |
4.5.2.2 优化结果 | 第77-81页 |
4.5.3 三维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多目标优化设计 | 第81-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在汽车结构设计中应用 | 第84-110页 |
5.1 引言 | 第84-85页 |
5.2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在汽车吸能盒的应用 | 第85-95页 |
5.2.1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模型建立 | 第85-88页 |
5.2.2 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性能研究 | 第88-95页 |
5.3 微观结构参数对双箭头型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性能的影响 | 第95-102页 |
5.3.1 元胞夹角对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性能的影响 | 第96-97页 |
5.3.2 胞壁厚度对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性能的影响 | 第97-100页 |
5.3.3 胞壁长度对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5.3.4 胞壁宽度对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性能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4 基体材料对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5.5 冲击速度对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6 负泊松比结构吸能盒的多目标优化 | 第106-10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5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第125-126页 |
附录C 新型TIMOSHENKO梁模型计算程序 | 第126-135页 |
附录D 参数化模型计算程序 | 第135-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