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探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12-22页 |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问题缘起 | 第12-13页 |
2.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20页 |
2.多学科综合法 | 第20-21页 |
3.系统分析法 | 第21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一、基本理论概述 | 第22-33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1.价值观 | 第22-23页 |
2.大学生价值观 | 第23页 |
3.大学生价值观养成 | 第23页 |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 第23-26页 |
1.人生价值观 | 第24页 |
2.政治价值观 | 第24页 |
3.道德价值观 | 第24-25页 |
4.生态价值观 | 第25页 |
5.职业价值观 | 第25页 |
6.审美价值观 | 第25-26页 |
7.爱情价值观 | 第26页 |
(三)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 第26-28页 |
1.导向性 | 第26-27页 |
2.生成性 | 第27页 |
3.可塑性 | 第27-28页 |
4.个体差异性 | 第28页 |
5.价值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 第28页 |
(四)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本规律 | 第28-31页 |
1.个体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统一 | 第28-29页 |
2.知识教育与价值观养成的统一 | 第29-30页 |
3.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统一 | 第30页 |
4.养成过程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 第30-31页 |
(五)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功能 | 第31-33页 |
1.对大学生成长具有基础作用 | 第31页 |
2.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 | 第31-32页 |
3.对大学生的思想具有导向作用 | 第32页 |
4.是大学生与社会契合的基本途径 | 第32-33页 |
二、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一)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1.价值观养成践行机制不健全 | 第33页 |
2.知识教育与价值观养成脱节 | 第33-34页 |
3.教育理念具有滞后性 | 第34页 |
4.价值观养成方法单一 | 第34-35页 |
5.理论教化与养成实践相脱节 | 第35页 |
6.学生自我养成缺失 | 第35-36页 |
(二)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6-39页 |
1.国家层面的导向与投入不足 | 第36页 |
2.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制约 | 第36-37页 |
3.高校层面的价值观养成创新缺乏 | 第37页 |
4.家庭层面的价值观养成严重缺位 | 第37-38页 |
5.大学生的主体自觉弱化 | 第38页 |
6.价值观养成社会合力的缺失 | 第38-39页 |
三、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对策 | 第39-52页 |
(一)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本原则 | 第39-41页 |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原则 | 第39页 |
2.知识教育与价值观养成结合的原则 | 第39-40页 |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页 |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40-41页 |
(二)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有效路径 | 第41-46页 |
1.建构科学的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机制 | 第41页 |
2.坚实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传统文化根基 | 第41-42页 |
3.创新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价值观养成 | 第42-43页 |
4.借鉴国外科学理念与方法 | 第43-44页 |
5.注重主体的差异性 | 第44页 |
6.实施大学生的价值观矫正 | 第44-45页 |
7.加强社会实践 | 第45页 |
8.强化大学生的自律修身 | 第45-46页 |
(三)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基本方法 | 第46-48页 |
1.正面灌输法 | 第46页 |
2.角色扮演法 | 第46-47页 |
3.价值澄清法 | 第47页 |
4.社会行动法 | 第47页 |
5.自我教育法 | 第47-48页 |
(四)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社会体系的构建 | 第48-52页 |
1.确立政府在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的导向性作用 | 第48-49页 |
2.强化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的主导性地位 | 第49页 |
3.注重家庭在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的独特性作用 | 第49-50页 |
4.关注社会在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中的基础性作用 | 第50-51页 |
5.构筑有机协调的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社会合力体系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