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重点 | 第13页 |
1.4.3 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新媒体与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概述 | 第15-23页 |
2.1 新媒体概述 | 第15-17页 |
2.1.1 新媒体的形成及内涵 | 第15-16页 |
2.1.2 新媒体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当前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 第17页 |
2.2 意识形态概述 | 第17-20页 |
2.2.1 意识形态概念考察 | 第17-19页 |
2.2.2 意识形态功能阐述 | 第19-20页 |
2.3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概述 | 第20-23页 |
2.3.1 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2.3.2 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1-23页 |
第3章 新媒体给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机遇 | 第23-28页 |
3.1 新媒体有利于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优势 | 第23-26页 |
3.1.1 新媒体拓展了教育者的教育载体 | 第23-24页 |
3.1.2 新媒体充实了教育者的教育信息资源 | 第24-25页 |
3.1.3 新媒体丰富了教育者的教育手段 | 第25-26页 |
3.2 新媒体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优势 | 第26-28页 |
3.2.1 新媒体使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增强 | 第26页 |
3.2.2 新媒体使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增强 | 第26-28页 |
第4章 新媒体给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28-36页 |
4.1 新媒体加剧了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 第28-29页 |
4.1.1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教育环境呈现价值多元化 | 第28-29页 |
4.1.2 新媒体的隐蔽性助长了教育环境中负面舆论的传播 | 第29页 |
4.2 新媒体使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面临巨大冲击 | 第29-33页 |
4.2.1 西方错误思潮涌入,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 第29-31页 |
4.2.2“虚拟社会”出现,削弱了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 第31页 |
4.2.3 消费主义文化入侵,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 第31-32页 |
4.2.4 监管手段缺失,降低了部分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感 | 第32-33页 |
4.3 新媒体对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33-36页 |
4.3.1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建立现代教育理念 | 第33-34页 |
4.3.2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创新教育方式 | 第34-35页 |
4.3.3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应对“权威危机” | 第35-36页 |
第5章 加强和改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策略 | 第36-47页 |
5.1 优化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新媒体环境 | 第36-38页 |
5.1.1 完善校园新媒体的管理机制 | 第36-37页 |
5.1.2 构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文化 | 第37-38页 |
5.1.3 普及新媒体法制法规 | 第38页 |
5.2 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 | 第38-44页 |
5.2.1 搭建新媒体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8-40页 |
5.2.2 创新教育理念增强教育者的主导性 | 第40-42页 |
5.2.3 调整教育模式形成教育新合力 | 第42-44页 |
5.3 加强高校师生的新媒介素养教育 | 第44-47页 |
5.3.1 提升教育者的职业媒介素养 | 第44-45页 |
5.3.2 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道德自律的媒介素养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