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 相关概念解析与区别 | 第19-24页 |
1.3.1 概念解析 | 第19-20页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0-22页 |
1.3.3 相关概念区别 | 第22-2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4-2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第27-3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5.2 论文框架 | 第27-30页 |
第二章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模式的出现 | 第30-45页 |
2.1 我国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标准的提高 | 第30-36页 |
2.1.1 国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推动 | 第30-31页 |
2.1.2 各地市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视 | 第31-36页 |
2.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36-39页 |
2.2.1 缺乏统筹规划的资源配置不均 | 第37页 |
2.2.2 设施分散配置的使用效率低下 | 第37-38页 |
2.2.3 上下层级的资源共享不足 | 第38页 |
2.2.4 固化指标与需求协同脱节 | 第38-39页 |
2.3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模式响应 | 第39-42页 |
2.3.1 城市规划引导的资源重组 | 第40页 |
2.3.2 发挥集约用地的综合效益 | 第40-42页 |
2.3.3 特色社区建设的活力凝聚 | 第42页 |
2.4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设计内涵 | 第42-44页 |
2.4.1 由自行建设向统筹规划 | 第43页 |
2.4.2 由服务社区向城市开放 | 第43页 |
2.4.3 由分散配套向综合服务 | 第43-44页 |
2.4.4 由指标满足到丰富精神文化 | 第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区位规划与规模 | 第45-57页 |
3.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区位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45-47页 |
3.1.1 邻里单位思想 | 第45-46页 |
3.1.2 新城市主义思想 | 第46-47页 |
3.1.3 中心地理论 | 第47页 |
3.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区位规划原则 | 第47-49页 |
3.2.1 城市区位的可达性 | 第47-48页 |
3.2.2 服务半径的步行覆盖 | 第48页 |
3.2.3 共享城市开放空间 | 第48-49页 |
3.3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分级方式及规模指标 | 第49-55页 |
3.3.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分级方式 | 第49-50页 |
3.3.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规模指标 | 第50-55页 |
3.4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区位规划及规模的展望 | 第55-56页 |
3.4.1 旧城区服务设施弹性规划 | 第55页 |
3.4.2 新城区建设用地动态规划 | 第55页 |
3.4.3 信息化时代的社区功能发展 | 第55-56页 |
3.4.4 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设施完善 | 第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组织研究 | 第57-75页 |
4.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组成 | 第57-61页 |
4.1.1 功能组成的一般内容 | 第57-58页 |
4.1.2 功能组成更新的原因 | 第58-60页 |
4.1.3 功能组成的更新趋势 | 第60-61页 |
4.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组织的特点 | 第61-62页 |
4.2.1 功能使用的时段差异性 | 第61页 |
4.2.2 多种性质功能的综合性 | 第61-62页 |
4.2.3 功能布局的均好性 | 第62页 |
4.3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组织的设计原则 | 第62-74页 |
4.3.1 功能使用驻时分层 | 第62-65页 |
4.3.2 功能设置同属复合 | 第65-73页 |
4.3.3 功能单元独立多向 | 第73-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交通组织研究 | 第75-85页 |
5.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交通流线的分类 | 第75-76页 |
5.1.1 社区使用流线 | 第75-76页 |
5.1.2 城市使用流线 | 第76页 |
5.1.3 后勤辅助流线 | 第76页 |
5.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交通组织特点 | 第76-78页 |
5.2.1 与城市交通的共融性 | 第76-77页 |
5.2.2 人行流线组织的多向性 | 第77页 |
5.2.3 流线交错的复杂性 | 第77-78页 |
5.3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交通组织的设计原则 | 第78-84页 |
5.3.1 衔接城市交通系统 | 第78-80页 |
5.3.2 地面步行交通主导 | 第80-81页 |
5.3.3 利用地下后勤交通 | 第81-82页 |
5.3.4 内部流线分类共用 | 第82-8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空间组织研究 | 第85-105页 |
6.1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空间组织的设计影响因素 | 第85-87页 |
6.1.1 公共空间的城市化 | 第85-86页 |
6.1.2 社区居民多样化需求的提升 | 第86-87页 |
6.1.3 多种功能的空间交织 | 第87页 |
6.2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空间组织特点 | 第87-89页 |
6.2.1 城市空间界面的模糊性 | 第88页 |
6.2.2 交往空间的多样性 | 第88页 |
6.2.3 空间联系的连续性 | 第88-89页 |
6.3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空间组织形式 | 第89-98页 |
6.3.1 集中式 | 第89-91页 |
6.3.2 院落式 | 第91-93页 |
6.3.3 街巷式 | 第93-95页 |
6.3.4 组合式 | 第95-98页 |
6.4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空间组织的设计原则 | 第98-104页 |
6.4.1 公共空间城市共享 | 第98-99页 |
6.4.2 交往空间多元复合 | 第99-102页 |
6.4.3 联系空间灵活可变 | 第102-1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工程项目实践 | 第105-117页 |
7.1 郑东新区概况 | 第105页 |
7.2 商都路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方案 | 第105-110页 |
7.2.1 项目概况 | 第105-106页 |
7.2.2 总平面布局设计 | 第106-107页 |
7.2.3 功能组织设计 | 第107-108页 |
7.2.4 交通组织设计 | 第108-109页 |
7.2.5 空间组织设计 | 第109-110页 |
7.3 龙源十二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设计方案 | 第110-115页 |
7.3.1 项目概况 | 第110页 |
7.3.2 总平面布局设计 | 第110-111页 |
7.3.3 功能组织设计 | 第111-113页 |
7.3.4 交通组织设计 | 第113-114页 |
7.3.5 空间组织设计 | 第114-11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2页 |
附录 | 第122-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件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