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光学论文--天然采光论文

多孔金属表皮对室内空间天然采光效果影响初探--以佛山市青少年宫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21-2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1页
    1.2 选题界定第21-22页
        1.2.1 多孔金属表皮第21-22页
        1.2.2 天然采光第22页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22-25页
        1.3.1 金属表皮研究第22-25页
        1.3.2 天然采光研究第25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25-27页
        1.4.1 文献收集与分析第25-26页
        1.4.2 案例收集与分析第26页
        1.4.3 软件模拟与分析第26页
        1.4.4 现场实测与分析第26-27页
    1.5 研究框架第27-28页
第二章 多孔金属表皮建筑室内光环境基础研究第28-41页
    2.1 国内光环境评价标准第28-30页
        2.1.1 基本光度单位第28页
        2.1.2 天然光评价参数第28-29页
        2.1.3 光气候分区第29页
        2.1.4 国内天然采光评价标准第29-30页
    2.2 国外天然光研究及光环境评价标准第30-31页
        2.2.1 天然采光的意义第30-31页
        2.2.2 国外新发展起来的天然采光评价参数第31页
    2.3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光环境评价标准第31-32页
    2.4 多孔金属表皮建筑案例研究第32-37页
        2.4.1 上海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第32-33页
        2.4.2 莞城少年宫第33-34页
        2.4.3 广州市第二少年宫第34-35页
        2.4.4 南丹麦大学科灵校区大楼第35-36页
        2.4.5 旧金山新联邦大楼第36-37页
    2.5 多孔金属表皮建筑天然采光设计的影响因素第37-41页
        2.5.1 地理位置及朝向对多孔金属表皮建筑室内天然采光的影响第37-38页
        2.5.2 空间组织对多孔金属表皮建筑室内天然采光的影响第38页
        2.5.3 多孔金属表皮的构造分类对天然采光的影响第38-39页
        2.5.4 多孔金属表皮技术参数对天然采光的影响第39-41页
第三章 佛山市青少年宫多孔金属表皮设计及采光现状第41-47页
    3.1 佛山市青少年宫多孔金属表皮设计第41-45页
        3.1.1 项目介绍第41-42页
        3.1.2 多孔金属表皮设计第42-45页
    3.2 佛山市青少年宫采光现状调研第45-47页
        3.2.1 培训教室多孔金属表皮覆盖现状第45-46页
        3.2.2 培训教室眩光现状第46页
        3.2.3 培训教室多孔金属板孔洞投影现状第46-47页
第四章 佛山市青少年宫培训教室天然光环境模拟分析第47-114页
    4.1 模拟对象的选择第47-52页
    4.2 光环境分析软件的选择第52-53页
    4.3 模拟方法第53-54页
    4.4 天然采光静态模拟典型时刻结果对比分析第54-93页
        4.4.1 南向教室A第55-60页
        4.4.2 南向教室B第60-66页
        4.4.3 南向教室C第66-71页
        4.4.4 东向教室D第71-77页
        4.4.5 东向教室E第77-82页
        4.4.6 北向教室F第82-87页
        4.4.7 北向教室G第87-93页
    4.5 天然采光动态模拟Daysim结果与分析第93-114页
        4.5.1 南向教室A第94-97页
        4.5.2 南向教室B第97-99页
        4.5.3 南向教室C第99-102页
        4.5.4 东向教室D第102-105页
        4.5.5 东向教室E第105-108页
        4.5.6 北向教室F第108-111页
        4.5.7 北向教室G第111-114页
第五章 佛山市青少年宫培训教室天然光环境实效验证第114-127页
    5.1 实测对象与实测方法第114-116页
        5.1.1 实测对象第114-115页
        5.1.2 实测方法第115-116页
    5.2 测量结果统计与分析第116-127页
        5.2.1 南向教室A室内光环境实测第116-119页
        5.2.2 南向教室B室内光环境实测第119-123页
        5.2.3 南向教室C室内光环境实测第123-127页
第六章 三组教室模拟及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第127-139页
    6.1 三组教室采光系数DF对比分析第127-129页
        6.1.1 第一组南向A、B、C三个教室的采光系数DF数据分析第127-128页
        6.1.2 第二组东向D、E两组教室DF数据分析第128页
        6.1.3 第三组北向F、G两组教室DF数据分析第128-129页
    6.2 三组教室平均照度对比分析第129-131页
        6.2.1 第一组南向A、B、C三组教室平均照度数据分析第129-130页
        6.2.2 第二组东向D、E两组教室平均照度数据分析第130页
        6.2.3 第三组北向F、G两组教室平均照度数据分析第130-131页
    6.3 三组教室照度均匀度对比分析第131-133页
        6.3.1 第一组南向A、B、C三组教室照度均匀度据分析第131-132页
        6.3.2 第二组东向D、E两组教室照度均匀度数据分析第132-133页
        6.3.3 第三组北向F、G两组教室照度均匀度数据分析第133页
    6.4 三组教室全天然采光时间DA对比分析第133-135页
        6.4.1 第一组南向A、B、C三组教室DA数据分析第133-134页
        6.4.2 第二组东向D、E两组教室DA数据分析第134页
        6.4.3 第三组北向F、G两组教室DA数据分析第134-135页
    6.5 三组教室最大全天然采光时间DAmax对比分析第135-137页
        6.5.1 第一组南向A、B、C三组教室DAmax数据分析第135-136页
        6.5.2 第二组东向D、E两组教室DAmax数据分析第136页
        6.5.3 第三组北向F、G两组教室DAmax数据分析第136-137页
    6.6 三组教室有效全天然采光照度时间UDI对比分析第137-139页
        6.6.1 第一组南向A、B、C三组教室有效全天然采光照度时间UDI数据分析第137页
        6.6.2 第二组东向D、E两组教室有效全天然采光照度时间UDI数据分析第137-138页
        6.6.3 第三组北向F、G两组教室有效全天然采光照度时间UDI数据分析第138-139页
总结与展望第139-142页
    一、研究结论第139-141页
    二、本文的不足与展望第141-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4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附件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设计研究
下一篇:明清江南园林动物声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