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异形柱结构的特点 | 第11-13页 |
1.2 异形柱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钢筋混凝土异形柱 | 第13-14页 |
1.2.2 钢管混凝土异形柱 | 第14-15页 |
1.2.3 型钢混凝土异形柱 | 第15-16页 |
1.3 型钢混凝土T形柱地震损伤性能研究背景 | 第16-17页 |
1.4 累积损伤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4.1 非累积损伤模型 | 第18-19页 |
1.4.2 累积损伤模型 | 第19-21页 |
1.4.3 组合损伤模型 | 第21-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2 型钢混凝土T形柱地震损伤性能试验 | 第24-51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试验概况 | 第24-27页 |
2.2.1 试件设计 | 第24-26页 |
2.2.2 试件制作 | 第26-27页 |
2.3 试验设备及加载制度 | 第27-30页 |
2.3.1 试验设备 | 第27-29页 |
2.3.2 加载制度 | 第29-30页 |
2.4 试验测试项目 | 第30-32页 |
2.4.1 测试内容 | 第30-32页 |
2.4.2 数据采集 | 第32页 |
2.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49页 |
2.5.1 破坏过程与特征 | 第32-36页 |
2.5.2 水平荷载-位移曲线 | 第36-38页 |
2.5.3 骨架曲线 | 第38-42页 |
2.5.4 强度衰减 | 第42-44页 |
2.5.5 刚度退化 | 第44-45页 |
2.5.6 变形能力 | 第45-47页 |
2.5.7 滞回耗能 | 第47-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基于OpenSees的型钢混凝土T形柱有限元分析 | 第51-62页 |
3.1 OpenSees程序概述 | 第51页 |
3.2 纤维模型介绍 | 第51-52页 |
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2-58页 |
3.3.1 纤维单元选取 | 第52-54页 |
3.3.2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54-56页 |
3.3.3 钢筋本构模型 | 第56-58页 |
3.3.4 型钢本构模型 | 第58页 |
3.3.5 边界条件设定与荷载施加 | 第58页 |
3.4 有限元分析结果的验证 | 第58-61页 |
3.4.1 单调荷载作用下的P -D 曲线比较 | 第59-60页 |
3.4.2 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比较 | 第60-6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型钢混凝土T形柱损伤模型研究 | 第62-77页 |
4.1 引言 | 第62页 |
4.2 损伤指数的定义 | 第62-64页 |
4.3 现有组合损伤模型的分析 | 第64-67页 |
4.4 型钢混凝土T形柱损伤模型 | 第67-70页 |
4.4.1 力学性能的衰退 | 第67-68页 |
4.4.2 循环次数与位移幅值对SRC异形柱极限抵抗力的影响 | 第68页 |
4.4.3 基于变形与能量的损伤模型建立 | 第68-70页 |
4.5 模型参数与变量的计算 | 第70-73页 |
4.5.1 构件的极限耗能能力 | 第70-71页 |
4.5.2 构件的极限变形能力 | 第71-72页 |
4.5.3 组合系数和试验参数c | 第72-73页 |
4.6 损伤模型的验证与比较 | 第73-74页 |
4.7 损伤过程分析 | 第74-7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结论 | 第77-78页 |
5.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页 |
附录一:硕士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87页 |
附录二: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
附录三:硕士期间主要获奖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