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车轮论文

钢制车轮疲劳性能分析及轮辐旋压成形工艺参数研究

摘要第13-15页
ABSTRACT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1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钢制车轮产品特点及制造工艺第18-19页
        1.2.1 钢制车轮产品特点第18-19页
        1.2.2 无内胎钢制车轮生产工艺流程第19页
    1.3 车轮疲劳性能分析的研究现状第19-26页
        1.3.1 有限元分析第19-21页
        1.3.2 疲劳寿命预测第21-25页
        1.3.3 结构优化第25-26页
    1.4 车轮成形工艺的研究现状第26-28页
        1.4.1 轮辐旋压工艺第26-27页
        1.4.2 轮辋滚型工艺第27-28页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8-29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车轮疲劳试验与有限元应力分析第31-59页
    2.1 引言第31-32页
    2.2 车轮疲劳试验第32-37页
        2.2.1 车轮疲劳试验方法第32-34页
        2.2.2 失效判定第34-35页
        2.2.3 弯曲疲劳试验结果第35-37页
    2.3 弯曲疲劳试验过程有限元建模方法第37-42页
        2.3.1 材料模型第38-39页
        2.3.2 有限元离散模型第39-40页
        2.3.3 边界条件第40-42页
    2.4 22.5×8.25型车轮弯曲疲劳试验过程模拟结果第42-47页
        2.4.1 应力分析第42-45页
        2.4.2 通风孔区域局部应力分布分析第45-47页
    2.5 不同轮辐截面形状对应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第47-57页
        2.5.1 弯曲疲劳试验过程有限元模型第48页
        2.5.2 径向疲劳试验过程建模方法第48-51页
        2.5.3 弯曲疲劳工况下轮辐形状对车轮应力水平的影响第51-54页
        2.5.4 径向疲劳工况下轮辐形状对车轮应力水平的影响第54-57页
    2.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三章 车轮疲劳寿命预测及轮辐截面形状优化第59-79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车轮疲劳寿命预测的相关理论第59-64页
        3.2.1 常用疲劳寿命预测理论第60-62页
        3.2.2 影响疲劳寿命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第62-63页
        3.2.3 疲劳性能参数估算第63-64页
    3.3 基于疲劳分析软件Fe-safe的车轮疲劳寿命预测第64-66页
        3.3.1 前处理技术第64-65页
        3.3.2 后处理技术第65-66页
    3.4 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6-72页
        3.4.1 平均应力修正方法对疲劳寿命预测结果的影响第66-67页
        3.4.2 疲劳算法对疲劳寿命预测结果的影响第67-69页
        3.4.3 影响疲劳寿命的因素第69页
        3.4.4 轮辐形状对车轮疲劳寿命的影响第69-72页
    3.5 轮辐形状优化第72-76页
        3.5.1 无通风孔轮辐的应力分析第72-73页
        3.5.2 轮辐截面拓扑优化方法第73-75页
        3.5.3 优化结果分析与讨论第75-76页
    3.6 本章小结第76-79页
第四章 轮辐旋压过程有限元建模方法及旋轮轨迹优化第79-107页
    4.1 引言第79-80页
    4.2 旋压过程有限元分析建模方法第80-86页
        4.2.1 部件及装配模型第80-81页
        4.2.2 材料模型第81页
        4.2.3 分析步设置第81-82页
        4.2.4 接触关系设置第82-83页
        4.2.5 网格模型第83-84页
        4.2.6 边界条件设置第84-85页
        4.2.7 改进模型的边界条件设置第85-86页
    4.3 22.5×9.0型轮辐旋压模拟结果分析第86-95页
        4.3.1 改进模型的有效性验证第86-89页
        4.3.2 两种模型的计算时间对比第89-91页
        4.3.3 旋压力第91-93页
        4.3.4 应力应变分析第93-95页
    4.4 17.5×6.25型轮辐旋压工艺方案制定第95-99页
        4.4.1 坯料尺寸第95-96页
        4.4.2 成形工艺分析第96-97页
        4.4.3 进给率第97页
        4.4.4 旋轮轨迹第97-99页
    4.5 17.5×6.25型轮辐粗旋轮进给轨迹优化第99-105页
        4.5.1 轨迹优化方案第99-100页
        4.5.2 结果分析第100-105页
    4.6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09页
    5.1 结论第107-108页
    5.2 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5页
致谢第115-116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60t铰接式自卸车液压系统机液联合仿真研究
下一篇:基于智能算法的纯电动客车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