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冬虫夏草 | 第13-22页 |
1.1.1 冬虫夏草的形态特征 | 第13-14页 |
1.1.2 冬虫夏草无性型确定 | 第14-16页 |
1.1.3 冬虫夏草化学成分 | 第16-19页 |
1.1.3.1 虫草多糖 | 第17-18页 |
1.1.3.2 虫草酸 | 第18-19页 |
1.1.3.3 脂肪酸 | 第19页 |
1.1.4 冬虫夏草的药理作用 | 第19-22页 |
1.1.4.1 抗肿瘤作用 | 第20页 |
1.1.4.2 免疫调节功能 | 第20-21页 |
1.1.4.3 肾功能保护作用 | 第21页 |
1.1.4.4 降糖降血脂功能 | 第21页 |
1.1.4.5 抗菌抗氧化作用 | 第21-22页 |
1.2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22-24页 |
1.2.1 RPKM | 第22页 |
1.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22-24页 |
1.2.2.1 SYBR Green | 第23页 |
1.2.2.2 TaqMan探针 | 第23-24页 |
1.3 虫草菌丝体发酵调控 | 第24-25页 |
1.3.1 人工液体发酵培养 | 第24页 |
1.3.2 人工固体发酵培养 | 第24-25页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3页 |
第二章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合成代谢途径分析与验证 | 第33-65页 |
2.1 前言 | 第3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3-4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3-36页 |
2.2.1.1 代谢途径分析原始数据 | 第33-34页 |
2.2.1.2 分析软件与数据库 | 第34页 |
2.2.1.3 实验菌种与载体 | 第34页 |
2.2.1.4 实验试剂 | 第34-35页 |
2.2.1.5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第35-36页 |
2.2.1.6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36-43页 |
2.2.2.1 代谢途径分析 | 第36页 |
2.2.2.2 代谢途径相关酶蛋白的基因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2.2.2.3 大肠杆菌E. coli JM109(E. coli BL21(DE3))感受态的制备 | 第37页 |
2.2.2.4 中国被毛孢总RNA的提取 | 第37-38页 |
2.2.2.5 RNA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 | 第38-39页 |
2.2.2.6 Eppendorf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 第39页 |
2.2.2.7 中国被毛孢cDNA的制备 | 第39页 |
2.2.2.8 中国被毛孢功能基因扩增 | 第39-40页 |
2.2.2.9 电泳检测PCR产物 | 第40-41页 |
2.2.2.10 基因末端加碱基A处理 | 第41页 |
2.2.2.11 加碱基A产物纯化 | 第41页 |
2.2.2.12 中国被毛孢功能基因克隆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1页 |
2.2.2.13 中国被毛孢功能基因克隆重组质粒转化 | 第41-42页 |
2.2.2.14 中国被毛孢克隆重组菌筛选 | 第42页 |
2.2.2.15 中国被毛孢克隆重组质粒的提取 | 第42页 |
2.2.2.16 中国被毛孢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和转化 | 第42-43页 |
2.2.2.17 中国被毛孢阳性表达重组菌的筛选及功能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62页 |
2.3.1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分析 | 第43-46页 |
2.3.1.1 虫草多糖合成代谢途径分析 | 第43页 |
2.3.1.2 虫草酸合成代谢途径分析 | 第43-44页 |
2.3.1.3 脂肪酸合成代谢途径分析 | 第44-46页 |
2.3.2 功能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6-49页 |
2.3.3 引物设计及酶切位点分析 | 第49-55页 |
2.3.4 中国被毛孢总RNA的提取 | 第55-56页 |
2.3.4.1 甲醛变性凝胶电泳检测 | 第55页 |
2.3.4.2 Eppendorf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 第55-56页 |
2.3.5 中国被毛孢化合物功能基因的扩增 | 第56-58页 |
2.3.6 中国被毛孢功能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8-60页 |
2.3.6.1 克隆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58-59页 |
2.3.6.2 表达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59-60页 |
2.3.7 中国被毛孢功能蛋白的表达 | 第60-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三章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合成代谢途径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第65-83页 |
3.1 前言 | 第65-6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6-68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66页 |
3.2.1.1 实验菌种 | 第66页 |
3.2.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6页 |
3.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6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66-68页 |
3.2.2.1 RPKM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66-67页 |
3.2.2.2 内参基因的选择 | 第67页 |
3.2.2.3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 第67页 |
3.2.2.4 中国被毛孢功能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 第67-68页 |
3.2.2.5 最适内参基因分析 | 第6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8-80页 |
3.3.1 RPKM | 第68-70页 |
3.3.2 引物设计 | 第70-73页 |
3.3.2.1 内参基因引物设计 | 第70页 |
3.3.2.2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合成代谢功能基因引物设计 | 第70-73页 |
3.3.3 最适内参基因的选择 | 第73-74页 |
3.3.4 虫草多糖功能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 第74-76页 |
3.3.5 虫草酸功能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 第76-78页 |
3.3.6 脂肪酸功能基因的荧光定量PCR | 第78-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第四章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代谢途径的调控 | 第83-95页 |
4.1 前言 | 第83-8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4-8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4.2.1.1 实验菌种 | 第84页 |
4.2.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84页 |
4.2.1.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84页 |
4.2.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 | 第84-85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4.2.2.1 菌种的活化及菌丝体形态特征 | 第85页 |
4.2.2.2 接种方法 | 第85页 |
4.2.2.3 外源物质的添加 | 第85-86页 |
4.2.2.4 中国被毛孢液体发酵 | 第86页 |
4.2.2.5 中国被毛孢发酵菌丝体的制备 | 第86页 |
4.2.3 虫草多糖的提取及检测 | 第86-87页 |
4.2.3.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7页 |
4.2.3.2 样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87页 |
4.2.4 虫草酸的提取 | 第87-88页 |
4.2.4.1 虫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88页 |
4.2.4.2 虫草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2页 |
4.3.1 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形态的描述 | 第88-89页 |
4.3.2 中国被毛孢菌丝体菌悬液的制备 | 第89页 |
4.3.3 中国被毛孢活性物质的代谢调控 | 第89-92页 |
4.3.3.1 中国被毛孢菌丝体干重 | 第90页 |
4.3.3.2 虫草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90-91页 |
4.3.3.3 虫草酸含量的测定 | 第91-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5.1 结论 | 第95-96页 |
5.2 展望 | 第96-9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