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部分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理论研究 | 第16-22页 |
1.1 概述 | 第16页 |
1.2 病因病机分析 | 第16页 |
1.2.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第16页 |
1.2.2 西医病因病机分析 | 第16页 |
1.3 中西医临床表现 | 第16-17页 |
1.3.1 中医辨证分型 | 第16-17页 |
1.3.2 西医临床表现 | 第17页 |
1.4 治疗方法 | 第17-22页 |
1.4.1 中医治疗方法 | 第17-20页 |
1.4.2 西医治疗方法 | 第20-22页 |
第二部分 数据筛选 | 第22-26页 |
2.1 文献收集 | 第22-23页 |
2.1.1 文献来源 | 第22页 |
2.1.2 检索策略 | 第22页 |
2.1.3 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2.1.4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2.2 数据准备 | 第23-26页 |
2.2.1 数据库建立 | 第23-24页 |
2.2.2 数据预处理 | 第24-26页 |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文献计量学分析 | 第26-32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3.1.1 分析类目 | 第26页 |
3.1.2 计量分析方法 | 第26页 |
3.2 文献特征研究的结果 | 第26-29页 |
3.2.1 发表年份 | 第26页 |
3.2.2 发文省份 | 第26-27页 |
3.2.3 作者机构 | 第27页 |
3.2.4 期刊分布 | 第27-28页 |
3.2.5 治疗方法特点 | 第28-29页 |
3.3 总结 | 第29-32页 |
3.3.1 文献计量学的产生及应用 | 第29-30页 |
3.3.2 分析及讨论 | 第30-32页 |
第四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取穴规律研究 | 第32-38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32页 |
4.1.1 频次分析 | 第32页 |
4.1.2 关联分析 | 第32页 |
4.2 研究结果 | 第32-36页 |
4.2.1 高频穴位及功效分析 | 第32页 |
4.2.2 经络选穴分析 | 第32-34页 |
4.2.3 腧穴部位 | 第34-35页 |
4.2.4 特定穴 | 第35页 |
4.2.5 基于关联分析的穴位配伍规律 | 第35-36页 |
4.3 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4.3.1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在健脾利湿、益肾调经 | 第36页 |
4.3.2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重用任脉脾胃经腧穴 | 第36-37页 |
4.3.3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取穴重用交会穴和募穴 | 第37页 |
4.3.4 配穴以远近配穴为主 | 第37-38页 |
第五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共词聚类分析 | 第38-42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5.2 共词研究结果 | 第38-39页 |
5.2.1 高频关键词 | 第38页 |
5.2.2 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 | 第38-39页 |
5.2.3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 第39页 |
5.3 分析和讨论 | 第39-42页 |
5.3.1 共词概念与发展 | 第39-40页 |
5.3.2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0-42页 |
第六部分 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Meta分析 | 第42-52页 |
6.1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6.1.1 数据提取 | 第42页 |
6.1.2 质量评价 | 第42页 |
6.1.3 统计分析 | 第42页 |
6.2 研究结果 | 第42-46页 |
6.2.1 纳入流程及一般情况 | 第42-44页 |
6.2.2 干预措施质量报告 | 第44-45页 |
6.2.3 文献质量 | 第45-46页 |
6.3 Meta分析结果 | 第46-50页 |
6.3.1 治愈率比较 | 第46-48页 |
6.3.2 总有效率比较 | 第48-50页 |
6.3.3 疗效发表偏倚风险 | 第50页 |
6.4 分析及讨论 | 第50-52页 |
6.4.1 文献质量 | 第50-51页 |
6.4.2 安全性分析 | 第51页 |
6.4.3 疗效评定 | 第51页 |
6.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 第58-5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