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第9-11页 |
第2章“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 | 第11-26页 |
2.1“三言”、“二拍”中的僧尼形象概述 | 第11-19页 |
2.2“三言”、“二拍”中僧尼形象分类 | 第19-26页 |
2.2.1 高僧尼 | 第19-20页 |
2.2.2 凡僧尼 | 第20-23页 |
2.2.3 恶僧尼 | 第23-26页 |
第3章“三言”、“二拍”中恶僧尼形象形成原因 | 第26-33页 |
3.1 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 第26-27页 |
3.2 宗教文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1 财色为考验僧尼德行的一条标准 | 第27页 |
3.2.2 佛教文化世俗化的结果 | 第27-28页 |
3.3 作者思想观念的影响 | 第28-33页 |
3.3.1 对传统道德观的认可 | 第29-30页 |
3.3.2 对纵欲主义的劝惩 | 第30-31页 |
3.3.3 对市民审美的迎合 | 第31-33页 |
第4章“三言”、“二拍”中僧尼形象的思想内涵 | 第33-39页 |
4.1 体现了因果报应的循环 | 第33-35页 |
4.1.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第33-34页 |
4.1.2 去恶业,得善果 | 第34-35页 |
4.2 体现了冲破封建礼教的思想 | 第35-37页 |
4.3 体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 第37-39页 |
4.3.1 自由与平等的恋爱观 | 第37-38页 |
4.3.2 保持人格独立 | 第38-39页 |
第5章“三言”、“二拍”中僧尼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 第39-43页 |
5.1 僧尼形象的文学价值 | 第39-41页 |
5.2 僧尼形象的现实意义 | 第41-43页 |
5.2.1 劝诫世人:行善业、种善果 | 第41-42页 |
5.2.2 揭露不正之风,警示后人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8页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