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两种甜味物质的活性成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1.1 多穗柯的研究概况第17-25页
        1.1.1 多穗柯化学成分研究第17-21页
        1.1.2 多穗柯活性成分研究第21-22页
        1.1.3 药理研究第22-25页
    1.2 甜米酒的研究概况第25-31页
        1.2.1 甜米酒简介第25页
        1.2.2 甜米酒的市场前景第25-26页
        1.2.3 甜米酒的研究现状第26-31页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第31-33页
        1.3.1 研究意义第31页
        1.3.2 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多穗柯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第33-40页
    2.1 主要材料与仪器第33页
    2.2 植物来源第33-34页
    2.3 实验部分第34-35页
        2.3.1 实验方法第34-35页
        2.3.2 实验流程图第35页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2.4.1 实验结果第35-36页
        2.4.2 化合物结构解析第36-38页
        2.4.3 理化数据第38-40页
第三章 多穗柯中黄酮类成分分析第40-52页
    3.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40-42页
        3.1.1 主要试剂第40-41页
        3.1.2 主要仪器第41-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3.2.1 实验材料第42页
        3.2.2 色谱条件第42页
        3.2.3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第42-43页
        3.2.4 样品的处理第43页
        3.2.5 实验方法第43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3-49页
        3.3.1 梯度洗脱选择第43页
        3.3.2 流动相流速选择第43页
        3.3.3 柱温选择第43-45页
        3.3.4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45-46页
        3.3.5 线性回归方程第46-47页
        3.3.6 精密度试验第47页
        3.3.7 稳定性试验第47-48页
        3.3.8 重复性试验第48-49页
        3.3.9 加样回收率试验第49页
    3.4 甜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第49-51页
        3.4.1 云南甜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第49-50页
        3.4.2 不同产地甜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第50-51页
    3.5 讨论第51页
    3.6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甜米酒中酚酸类成分分析第52-61页
    4.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52-53页
        4.1.1 主要试剂第52-53页
        4.1.2 主要仪器第53页
    4.2 实验部分第53-55页
        4.2.1 色谱条件第53-54页
        4.2.2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第54页
        4.2.3 甜米酒的制作第54页
        4.2.4 样品处理第54-5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5-56页
        4.3.1 料水比的确定第55页
        4.3.2 样品处理方法的选择第55页
        4.3.3 色谱条件的确定第55-56页
    4.4 线性回归方程第56-57页
    4.5 精密度实验第57页
    4.6 样品的测定第57-60页
    4.7 讨论第60页
    4.8 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氨基酸成分分析和甜米酒感官评定第61-70页
    5.1 主要试剂与仪器第61-62页
        5.1.1 主要试剂第61-62页
        5.1.2 主要仪器第62页
    5.2 实验部分第62-64页
        5.2.1 色谱条件第62-63页
        5.2.2 溶液的配制第63页
        5.2.3 样品的处理第63页
        5.2.4 感官评定方法第63-6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4-68页
        5.3.1 感官评定结果第64-65页
        5.3.2 线性回归方程和精密度第65-66页
        5.3.3 甜米酒中氨基酸的含量测定第66-68页
    5.4 讨论第68页
    5.5 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结论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83页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胃肠道生理因素对茶多酚活性成分影响及EGCG吸收过程的研究
下一篇:覆盆子总糖蛋白抗衰老活性及其分离、纯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