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26页 |
1.1.1 内容中心网络的提出背景 | 第14-18页 |
1.1.2 内容中心网络的运行机制和主要特征 | 第18-24页 |
1.1.3 内容中心网络缓存的主要特性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1.4 研究网内缓存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2 网内缓存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1.2.1 缓存内容选取 | 第27-28页 |
1.2.2 沿路径缓存决策 | 第28-29页 |
1.2.3 域内缓存决策 | 第29-30页 |
1.2.4 节点缓存内容动态管理 | 第30-31页 |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31-3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3.2 章节安排 | 第32-34页 |
第二章 面向可共享内容的线速流行度监测机制 | 第34-54页 |
2.1 引言 | 第34-36页 |
2.2 相关工作 | 第36-37页 |
2.2.1 内容分类 | 第36页 |
2.2.2 网络测量 | 第36-37页 |
2.2.3 布鲁姆过滤器 | 第37页 |
2.3 三级流行度监测机制 | 第37-42页 |
2.3.1 可共享内容类型 | 第37-38页 |
2.3.2 流行度监测架构 | 第38-39页 |
2.3.3 流行内容识别和过滤 | 第39-40页 |
2.3.4 基于哈希表的流行度信息统计 | 第40-42页 |
2.4 理论分析 | 第42-47页 |
2.4.1 错误概率 | 第42-45页 |
2.4.2 计算开销 | 第45-46页 |
2.4.3 空间开销 | 第46-47页 |
2.5 仿真实验 | 第47-53页 |
2.5.1 实验环境 | 第47-49页 |
2.5.2 监测准确度评估 | 第49-50页 |
2.5.3 处理速度评估 | 第50-51页 |
2.5.4 空间开销评估 | 第51-52页 |
2.5.5 滑动窗口大小评估 | 第52-53页 |
2.6 结论 | 第53-54页 |
第三章 基于流行内容识别和跟踪的沿路径协同缓存决策机制 | 第54-72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相关工作 | 第55-56页 |
3.3 沿路径协同缓存决策 | 第56-65页 |
3.3.1 符号定义 | 第56页 |
3.3.2 内容流行度演化过程 | 第56-57页 |
3.3.3 流行内容感知和流行度跟踪协同 | 第57-62页 |
3.3.4 最大介数节点和边缘节点沿路径协同缓存 | 第62-65页 |
3.4 性能评估 | 第65-70页 |
3.4.1 仿真实验环境与性能评价指标 | 第65-67页 |
3.4.2 性能分析 | 第67-70页 |
3.5 讨论 | 第70-71页 |
3.6 结论 | 第71-72页 |
第四章 基于两级流行度感知的混合缓存决策机制 | 第72-91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相关工作 | 第73-74页 |
4.2.1 沿路径缓存 | 第73页 |
4.2.2 路径之外缓存 | 第73-74页 |
4.2.3 混合缓存 | 第74页 |
4.3 混合缓存决策 | 第74-83页 |
4.3.1 网络模型相关定义 | 第74页 |
4.3.2 网络拓扑重构 | 第74-75页 |
4.3.3 两级内容流行度感知 | 第75-79页 |
4.3.4 两级流行内容调度 | 第79-83页 |
4.4 性能评估 | 第83-89页 |
4.4.1 仿真实验环境与性能评价指标 | 第83-85页 |
4.4.2 性能分析 | 第85-89页 |
4.5 讨论 | 第89-90页 |
4.6 结论 | 第90-91页 |
第五章 基于动态内容流行度的缓存管理机制 | 第91-106页 |
5.1 引言 | 第91-92页 |
5.2 相关工作 | 第92-93页 |
5.2.1 标准型布鲁姆过滤器 | 第92页 |
5.2.2 经典缓存替换策略 | 第92-93页 |
5.3 动态内容流行度监测和内容管理 | 第93-95页 |
5.3.1 节点缓存内容动态流行度监测架构 | 第93-94页 |
5.3.2 流行度监测周期 | 第94-95页 |
5.4 内容替换策略分析 | 第95-100页 |
5.4.1 内容流行度统计策略分析 | 第95-96页 |
5.4.2 缓存分配分析 | 第96-98页 |
5.4.3 SBF误差分析 | 第98页 |
5.4.4 哈希表约束 | 第98-99页 |
5.4.5 动态流行度处理速度及监测灵敏度 | 第99-100页 |
5.5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 第100-104页 |
5.5.1 仿真实验环境和性能评价指标 | 第100-101页 |
5.5.2 性能分析 | 第101-103页 |
5.5.3 适应性讨论 | 第103-104页 |
5.6 结论 | 第104-10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06-109页 |
6.1 主要贡献和创新工作 | 第106-107页 |
6.2 下一步工作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