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室内、外PM2.5浓度关系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室内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污染物暴露风险评价研究 | 第15-17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重庆空气污染状况监测与PM2.5浓度测试方案 | 第19-39页 |
2.1 重庆空气污染状况监测 | 第19-30页 |
2.1.1 秋季主要污染情况 | 第19-24页 |
2.1.2 冬季主要污染情况 | 第24-29页 |
2.1.3 整体污染状况 | 第29-30页 |
2.2 实验地点与监测时间 | 第30-31页 |
2.3 测试方案 | 第31-33页 |
2.3.1 夏季测试方案 | 第31页 |
2.3.2 冬季测试方案 | 第31-32页 |
2.3.3 测点布置 | 第32-33页 |
2.4 实验装置与设备 | 第33-37页 |
2.4.1 HY-1000B型TSP采样器和HY-1000型PM2.5切割器 | 第33-34页 |
2.4.2 SHINYEI颗粒物浓度测试仪 | 第34-35页 |
2.4.3 智能环境测试仪 | 第35页 |
2.4.4 PM2.5传感器准确性验证 | 第35-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39-61页 |
3.1 测试数据差异性检验 | 第39-40页 |
3.2 空调形式与室内外PM2.5浓度关系 | 第40-48页 |
3.2.1 室内外PM2.5日均浓度水平 | 第40-43页 |
3.2.2 室内外PM2.5日均浓度I/O比 | 第43-45页 |
3.2.3 室内外PM2.5相关性 | 第45-48页 |
3.3 通风状态与室内外PM2.5浓度关系 | 第48-55页 |
3.3.1 室内外PM2.5浓度水平 | 第49-52页 |
3.3.2 室内外PM2.5的相关性 | 第52-54页 |
3.3.3 PM2.5浓度的I/O比 | 第54-55页 |
3.4 散发源强度与室内外PM2.5浓度关系 | 第55-57页 |
3.4.1 室内外PM2.5逐时变化 | 第55-56页 |
3.4.2 室内外浓度差 | 第56-57页 |
3.5 不同通风状态下室内外PM2.5传递的延迟时间 | 第57-5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4 室内PM2.5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75页 |
4.1 室内外各环境参数整体分析 | 第61-64页 |
4.1.1 室内外PM2.5浓度水平 | 第61-62页 |
4.1.2 室内外其他被测参数变化情况 | 第62-64页 |
4.2 室内PM2.5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71页 |
4.2.1 窗户开启状态下 | 第64-66页 |
4.2.2 空调开启时 | 第66-67页 |
4.2.3 窗户关闭时(无明显室内散发源时) | 第67-69页 |
4.2.4 低度室内散发源时 | 第69-70页 |
4.2.5 中度室内散发源时 | 第70-71页 |
4.3 室内PM2.5浓度的控制措施 | 第71-72页 |
4.3.1 不同散发源强度下 | 第71页 |
4.3.2 不同通风状态下 | 第71-72页 |
4.3.3 不同空调形式下 | 第7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5 室内PM2.5浓度暴露评价与预测模型 | 第75-87页 |
5.1 PM2.5暴露评价 | 第75-79页 |
5.1.1 暴露评价方法 | 第75页 |
5.1.2 暴露量 | 第75-77页 |
5.1.3 作用剂量 | 第77-79页 |
5.2 PM2.5预测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79-83页 |
5.2.1 影响室内PM2.5浓度的主要过程 | 第80-82页 |
5.2.2 PM2.5质平衡模型控制方程 | 第82-83页 |
5.3 浓度预测模型的求解与验证 | 第83-85页 |
5.3.1 室内PM2.5浓度理论计算方程 | 第83-84页 |
5.3.2 室内PM2.5浓度预测模型 | 第84页 |
5.3.3 模型的验证 | 第84-8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7-88页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附录 | 第97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7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7页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