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1.1 立题背景 | 第7-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8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1.2.3 耕地地力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6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1-14页 |
1.6.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11-12页 |
1.6.2 土地资源概况 | 第12页 |
1.6.3 自然气候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12-13页 |
1.6.4 农村经济概况 | 第13-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24页 |
2.1 野外调查、样品采集及分析 | 第14-15页 |
2.1.1 野外调查 | 第14页 |
2.1.2 样品采集 | 第14-15页 |
2.1.3 样品分析 | 第15页 |
2.2 耕地地力评价方法 | 第15-22页 |
2.2.1 单因素评价隶属度的计算—模糊评价法 | 第15-18页 |
2.2.2 单因素权重的确定 | 第18-22页 |
2.2.3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IFI) | 第22页 |
2.2.4 确定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 第22页 |
2.3 耕地环境地力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2.3.1 土壤污染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2.3.2 灌溉水污染评价标准 | 第23页 |
2.3.3 评价方法 | 第23-24页 |
3 耕地土壤属性 | 第24-43页 |
3.1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 第24-26页 |
3.1.1 暗棕壤 | 第25页 |
3.1.2 黑土 | 第25页 |
3.1.3 草甸上 | 第25-26页 |
3.1.4 沼泽土 | 第26页 |
3.2 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现状 | 第26-32页 |
3.2.1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现状 | 第26-31页 |
3.2.2 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养分变化和变化原因 | 第31-32页 |
3.3 耕地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现状 | 第32-39页 |
3.3.1 中量元素 | 第32-33页 |
3.3.2 微量元素 | 第33-39页 |
3.4 耕地土壤的其它属性 | 第39-43页 |
3.4.1 pH值 | 第39页 |
3.4.2 容重 | 第39-40页 |
3.4.3 土体构型 | 第40-41页 |
3.4.4 侵蚀程度 | 第41-42页 |
3.4.5 地表砾石度 | 第42-43页 |
4 耕地地力评价 | 第43-54页 |
4.1 耕地地力等级面积统计 | 第43-44页 |
4.2 耕地地力等级地域分布及行政区域分布 | 第44-48页 |
4.2.1 地域分布 | 第44-45页 |
4.2.2 行政区域分布 | 第45-48页 |
4.3 各等级耕地基本情况概述 | 第48-54页 |
4.3.1 一级地 | 第48页 |
4.3.2 二级地 | 第48-49页 |
4.3.3 三级地 | 第49-50页 |
4.3.4 四级地 | 第50-51页 |
4.3.5 五级地 | 第51-52页 |
4.3.6 六级地 | 第52页 |
4.3.7 七级地 | 第52-53页 |
4.3.8 八级地和九级地 | 第53-54页 |
5 耕地环境地力评价 | 第54-60页 |
5.1 耕地重金属含量 | 第54-56页 |
5.1.1 土壤汞 | 第54页 |
5.1.2 土壤镉 | 第54页 |
5.1.3 土壤铅 | 第54页 |
5.1.4 土壤砷 | 第54页 |
5.1.5 土壤铬 | 第54-55页 |
5.1.6 土壤铜 | 第55-56页 |
5.2 土壤质量评价结果 | 第56页 |
5.3 耕地水环境状况 | 第56-59页 |
5.3.1 灌溉水源概况 | 第56-57页 |
5.3.2 灌溉水质量 | 第57-59页 |
5.4 灌溉水质量评价结果 | 第59页 |
5.5 水、土综合评价结果 | 第59-60页 |
6 耕地的利用及改良措施 | 第60-62页 |
6.1 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利用对策与建议 | 第60-61页 |
6.1.1 建设高产高效基本农田 | 第60页 |
6.1.2 建设早作稳产基本农田 | 第60-61页 |
6.1.3 退耕还林还草 | 第61页 |
6.2 耕地污染防治对策与建议 | 第61-62页 |
6.2.1 建立耕地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 第61页 |
6.2.2 加强化肥、农药使用方面的管理和新技术推广 | 第61-62页 |
6.3 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种植业结构调整对策与建议 | 第62页 |
6.4 作物平衡施肥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对策与建议 | 第62页 |
6.5 加强耕地地力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62页 |
7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