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热力工程、热机论文--燃料与燃烧论文

激光吸收光谱技术测量低浓度多组分气体和二维温度浓度分布的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术语符号对照表第11-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3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1.3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TDLAS)技术第17页
    1.4 TDLAS技术在气体浓度测量方面的研究第17-21页
    1.5 流场中温度/浓度测量第21-27页
        1.5.1 均匀流场温度与浓度测量第21-22页
        1.5.2 非均匀流场一维温度与浓度分布研究进展第22-24页
        1.5.3 非均匀流场二维温度与浓度分布研究进展第24-27页
    1.6 二维重建过程中的算法研究进展第27-29页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9-33页
第二章 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原理第33-47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TDLAS测量基本原理第33-39页
        2.2.1 气体吸收谱线线强第34-35页
        2.2.2 气体吸收谱线的线型函数第35-39页
    2.3 直接吸收技术第39-42页
    2.4 波长调制技术第42-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三章 TDLAS系统测量低浓度气体的试验研究第47-71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谱线选择与分析第48-51页
    3.3 低浓度气体测量实验第51-64页
        3.3.1 NH_3激光器标定第51-53页
        3.3.2 系统测量下限及灵敏度第53-54页
        3.3.3 直接吸收技术测量低浓度NH_3第54-57页
        3.3.4 波长调制技术测量低浓度NH_3第57-61页
        3.3.5 高温管式炉中测量低浓度NH_3第61-64页
    3.4 降低浓度测量下限的实验研究第64-68页
        3.4.1 互相关分析降低波长漂移造成的影响第64-65页
        3.4.2 小波分析降噪第65-68页
    3.5 电厂逃逸NH_3在线测量第68-70页
    3.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四章 多组分气体浓度同时测量的试验研究第71-95页
    4.1 引言第71-72页
    4.2 多路复用技术第72-74页
    4.3 气体谱线的选择与分析第74-78页
    4.4 CH_4、CO和CO_2气体浓度标定第78-84页
    4.5 热解实验测量及结果分析第84-93页
        4.5.1 实验装置第84-86页
        4.5.2 实验材料第86-87页
        4.5.3 不同热解温度对产气组分的影响第87-91页
        4.5.4 不同载气流速对热解产气的影响第91-93页
    4.6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二维重建中迭代算法的研究与比较第95-113页
    5.1 引言第95-96页
    5.2 温度测量基本原理第96-97页
    5.3 谱线选择与分析第97-99页
    5.4 不同迭代算法的理论介绍第99-104页
    5.5 不同迭代算法的数值仿真计算第104-111页
        5.5.1 松弛因子对重建结果的影响第106-108页
        5.5.2 随机误差下四种迭代算法的重建结果比较第108-111页
        5.5.3 误差对AART算法的影响第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3页
第六章 预混火焰中二维温度场与H_2O浓度重建测量第113-137页
    6.1 引言第113页
    6.2 不同射线数与光束对重建结果的影响第113-122页
        6.2.1 二维温度与H_2O浓度分布模型第113-115页
        6.2.2 平行光束不同射线数对重建结果的影响第115-118页
        6.2.3 扇形光束不同射线数对重建结果的影响第118-122页
    6.3 二维浓度分布重建算法改进第122-125页
        6.3.1 基于AART迭代算法的浓度分布重建第122页
        6.3.2 Tikhonov正则化算法第122-123页
        6.3.3 浓度重建结果分析第123-125页
    6.4 燃烧火焰中二维温度与浓度测量第125-136页
        6.4.1 实验测量系统第125-127页
        6.4.2 温度测量系统第127-128页
        6.4.3 时域频域转换第128-130页
        6.4.4 吸收信号在线计算程序第130-131页
        6.4.5 二维温度与浓度重建结果分析第131-136页
    6.5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37-141页
    7.1 全文总结第137-138页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第138-140页
    7.3 研究内容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4页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54-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场作用下的低温氧氮混合流体热质传递机理研究
下一篇:对转式潮流能水轮机叶片翼型优化与流场可视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