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3页 |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 1.2 常见的噁唑合成方法 | 第11-18页 |
| 1.2.1 噁唑啉的氧化 | 第12-13页 |
| 1.2.2 金属盐/卤素促进的分子内环化反应 | 第13-16页 |
| 1.2.3 过渡金属催化的双分子环化反应 | 第16-18页 |
| 1.3 可见光光氧化还原催化的[3+2]环化反应 | 第18-27页 |
| 1.3.1 可见光光氧化还原催化的[3+2]环化反应——环戊烷的构建 | 第20-22页 |
| 1.3.2 可见光光氧化还原催化的[3+2]环化反应——氮杂环的构建 | 第22-25页 |
| 1.3.3 可见光光氧化还原催化的[3+2]环化反应——含氧/硫杂环的构建 | 第25-27页 |
| 1.4 2H-氮杂环丙烯参与环化反应 | 第27-33页 |
| 1.4.1 2H-氮杂环丙烯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 | 第27-29页 |
| 1.4.2 2H-氮杂环丙烯与金属卡宾的反应 | 第29-31页 |
| 1.4.3 2H-氮杂环丙烯在紫外光条件下的反应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一锅法构建噁唑:光氧化还原催化的[3+2]环化/氧化反应 | 第33-67页 |
| 2.1 课题的提出 | 第33-34页 |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4-42页 |
| 2.2.1 反应条件优化 | 第34-39页 |
| 2.2.2 反应底物范围考察 | 第39-41页 |
| 2.2.3 该反应策略的合成应用 | 第41-42页 |
| 2.2.4 反应机理 | 第42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2.4 实验部分 | 第43-67页 |
| 2.4.1 仪器、试剂 | 第43页 |
| 2.4.2 底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3-44页 |
| 2.4.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 第44-53页 |
| 2.4.4 化合物181e和cis-184的晶体结构数据 | 第53-67页 |
| 第三章 结论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图 | 第77-90页 |